只爭朝夕 建設服裝強國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的成長都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汗水。
1921年到1949年,中國紡織工業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毛紡、棉紡等紡織廠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半殖民地的烙印。英、美等國家憑借在中國的種種特權,逐漸控制了舊中國500萬棉紡錠中的40%左右。這些外資紡織廠,都設在沿海少數幾個港口城市。而民族資本紡織業,由于在機器設備、棉花、羊毛、染化料等方面要依賴外國,紡織廠也大多設在沿海。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紡織工業遠離內地紡織原料產地和紡織品消費市場,集中于沿海地區的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布局極不合理。
新中國成立后,有計劃地調整和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地區布局,成為新中國紡織工業建設的長期任務。
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紡織工業部正式掛牌成立。1951年,我國紡機行業制造出第一批成套紡紗、織造設備,裝備了新建的西北國棉一廠,以及武漢、鄭州、咸陽、邯鄲、烏魯木齊等地的新建棉紡廠。1953年,紡織工業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建設,建成了北京、石家莊、邯鄲、鄭州、西安5個棉紡織工業基地,還建立了6個印染廠、3個毛紡廠、7個麻紡織廠、4個絲綢廠、3個化纖廠和1個紡機廠。
1978年到1984年,紡織工業開始改革計劃管理,逐步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1979-1981這三年,紡織工業生產平均年遞增速度達到18%以上。1982年,全國棉布產量達到153億米。由于紡織產量的迅速增長,改變了市場的供應形勢。1983年12月,國家決定停止實行29年的棉布限量供應辦法,敞開供應,此舉成為紡織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
1984年起,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有計劃經濟的商品經濟,紡織工業的發展步伐加快。到1994年,中國服裝出口位列世界第一。1995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雙列世界第一,中國成為真正的出口大國。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使曾受配額限制的紡織品服裝業外貿出口得到新的發展。2007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1756.16億美元。
2002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開展以產業升級為核心內容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由此,產業集群在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2010年,共計175個市、縣、鎮簽訂了“十二五”期間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協議書,使紡織產業集群經濟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邁入新世紀,中國服裝行業開始大踏步進入資本運作時代。截至2009年底,內地和中國香港證券市場的主要服裝類上市公司超過30家,包括大楊創世、申洲國際、雅戈爾、杉杉、波司登、中國利郎、七匹狼、美特斯·邦威、李寧、安踏、中國動向、特步、報喜鳥、探路者等。
盡管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在品牌建設、科技創新、管理營銷、設計研發等方面還任重道遠。2011年,中國已進入“十二五”建設時期,同時也是2020年建設成紡織服裝強國的關鍵時期。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爭朝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都面臨著新的任務與考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