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污染報告:優衣庫雅戈爾等品牌“上榜”
上榜,有時候對企業和品牌來說并不是好事,尤其是涉及污染的榜單。日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朝露環保、綠色江南等七家環保組織發布紡織業污染報告,優衣庫、CK、Polo等時尚品牌的供應商榜上有名。
“我們希望有時尚,但是我們希望是一個干凈的時尚,而不是將污水留給中國的時尚。”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
知名品牌“上榜”
當霧霾天氣籠罩天空之時,紡織行業污水排放造成的損害并沒有被忘記。
本次報告中,中國環保組織首次發布了48家中外紡織品牌在綠色供應鏈方面表現的得分和排名,優衣庫、CK、Polo以及雅戈爾等品牌的綜合表現排名靠后。
七家環保組織進行的紡織業污染調研報告指出,大量印染企業違反新的廢水排放標準,致使水體遭到污染,而這些排污企業正是多家知名服裝品牌的供應商。
“紡織業年排放污水25億噸,是中國重要的污染源。”12月6日,馬軍告訴新金融記者,“作為紡織行業的源頭環節,這些印染企業造成了紡織行業的供應鏈污染,下游企業因此背負了環保責任。”
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紡織生產國,其中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和山東五省的印染布產量超過全國的90%。近年來,在印染行業高度密集的杭州灣地區、太湖流域部分地區以及珠江口和珠三角部分地區,水污染形勢非常嚴峻,顯示當地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環境承載力。
企業的不配合,同樣讓環境污染評價調查步履蹣跚。對溝通不理會、不在意,采取鴕鳥戰術是多家企業的共同選擇。
“比如日本的優衣庫,2012年我們發出第一份溝通信件之后,他們曾經回復,承認其中一家疑似供應商為它的供應商,并且已經同這個供應商確認,完成了所有的整改措施,但是沒有告知具體的違規原因。之后之所以再次溝通,是希望其推動供應商去進行一些違規原因的說明或者披露,但截至目前沒有收到回復。”環保人員李杰介紹。
眾多品牌依然選擇消極回避供應鏈違規超標的問題,表明這些品牌的公開宣示,并不足以保證現實中其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合法、合規。這些品牌的消極行為,違背了企業的環境責任,違背其對公眾以及消費者所做的承諾,同時也是對基于環境守法的公平競爭原則的破壞。而這也其實正是這些企業被調查和監督的主要原因。“承諾了要對環境友好,卻又做不到,怎么都讓人懷疑其真正的態度。”
“品牌越大責任越大,這是選擇這些著名品牌作為調查對象的重要原因。”馬軍介紹,這是因為,作為世界四大快速消費品牌之一,優衣庫等品牌在全世界范圍內銷量越大,其在采購環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越大。“所以作為這樣的品牌為了贏得消費者,通常會做出更高的環境承諾和責任擔當。”
“像Polo、優衣庫A&F、雅戈爾、CK這些品牌,在面對問題時它們卻是一味地回避,這些企業可能不回應環保組織的質疑,可能也聽不到社區的呼聲,可能也沒有看到這樣的一些排向我們自然環境的水體,可能也不在乎曝光,但是其不得不顧及消費者的感受。”
在某些企業對供應鏈污染三緘其口的同時,一批領先品牌已經開始利用公開數據建立供應商檢索機制,期望主動識別供應鏈上的污染問題,并據此促使部分供應商作出整改。
新法規尷尬
紡織行業污染,早已不是新話題,從民間到政府,為此做出的努力不可謂不小,但是尷尬仍然隨時存在著。
為實現印染廢水污染物減排,中國于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287-2012)。該標準大幅收緊了COD、苯胺類等指標的排放限值,并首次設定了AOX等指標的排放標準。
占據中國印染業半壁江山的浙江省,較為全面地披露了企業違反新標準的數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地印染企業出現了大范圍違規超標的情況,在2013年上半年,超標印染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占全省超標排放企業總數的90%以上。
與此同時,污染排放正變得越來越隱蔽,調查取證成了難題。“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證據的掌握,現在這些企業的排放已經不同于若干年前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的是一種比較隱蔽的排放方式,現在不要說這些排污口越來越延伸,有些在數公里之外,就是在地下走的一些管道,或者是地上的管道,有些深入到河里,深入到我們近海的海底,你很難去確認,你很難去采到這個樣。”
綠色江南機構負責人方應君介紹調查情況時表示,“調研的時候非常震撼,排放量非常大,排放口也是非常壯觀。當時我站在那里的時候心都快跳出來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場面,還有熱氣,刺鼻的一些味道,我當時取了一些水樣,當時是有溫度的,憑感覺算了一下,溫度大概有40攝氏度,熱氣直冒。”
而在另一些地區,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即使紡織業污水在進入普通的市政污水處理系統之后,同樣無法達到合格排放。{page_break}
轉移產地卻轉移不了污染
在紡織業內,一個非常令人矚目的問題就是產業轉移,眾多服裝加工企業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轉移到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在歐美商場中,貼著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國家制造的牌子的成衣越來越常見。繼2009年耐克關閉在中國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后,阿迪達斯近期也關閉了其在華唯一自有工廠,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正逐步失去其紡織業世界工廠的地位。
然而,環保組織在調查中發現,紡織出口份額的下降,主要集中在成衣加工環節,而在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中國仍占據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國相對其他紡織業加工出口國家具有多重比較優勢,預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仍將是紡織材料加工生產的世界工廠。
“實際上這些創造就業崗位最后服裝、成衣加工的環節越來越多地轉向了東南亞甚至南亞的這些國家,比如說孟加拉。但是印染這個行業企業卻大量留在了中國,而這個行業消耗85%的水、80%的能源、65%的化學品的排放,可以說八成左右的這些污染物的排放基本上是源自這樣一個環節,而這個環節留在了我們這里。”
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從環境和社會角度來看,這樣再分工卻令人擔憂。中國所失去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環節,這個環節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而中國所得到的,是資本密集型的染整環節,這個環節難以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
在中國印染行業最為集中的浙江紹興,“染缸、酒缸、醬缸”等三缸,正在成為這里的新名片,資料顯示,作為年產量占全國10%的紡織大縣,其擁有從前道PTA、化纖原料到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的完整產業鏈。其中,印染產值占到全國的30%,占全縣工業經濟的比重接近25%,是傳統支柱行業。而當地目前只有一家處理污泥的單位,日處理能力在1000噸左右,但是當地的污泥產量在2500噸上下,“污染就是這樣留下的。”
“我想還是要通過綠色選擇,讓品牌推動一些企業能夠得到污水處理的技術進行改良,我相信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資本的問題,所以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去推動這件事情,讓江南水鄉不再出現污泥圍城的情況。”
供應鏈撬動
當反對環境污染的旗幟在高高飄揚之時,如何促使生產企業主動減少污染,從產業供應鏈的最后一個環節入手,實行產業倒逼,在紡織行業也許是不壞的方法。
多家時尚品牌遭遇環境污染拷問,問題正出在供應鏈環節。“這些品牌在中國都有大規模采購行為,在其供應鏈條上面的一些企業出現影響環境行為,而這些品牌在采購環節給環境帶來壞的影響,希望此次披露它們可以對此起到推動作用。”馬軍介紹。
據介紹,供應鏈污染并不是指最終產品本身造成的污染,而是指在原材料生產加工過程中間造成的污染。簡單的例子就是,組裝蘋果手機本身不存在污染,但是在零配件的制造過程中存在著污染。
在環境保護上,一些品牌不愿意去面對供應鏈問題,一方面企業標榜自身的環境保護力度,一方面忽視甚至是縱容供應商的違規排放行為。
記者在瀏覽多家品牌的官方網站時,均發現了保護環境的類似內容。其中,雅戈爾的網站中就明確表示,“清潔生產的概念正日益在雅戈爾成本控制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使企業管理層對生產環保的重要性取得了全新的認識。”
“中國的印染行業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批印染企業超標違規,在污染當地環境的同時,也意味著紡織品牌的供應鏈存在重大的環境違規風險。”馬軍認為,有時上污染并不是時尚品牌本身造成的,但是作為有影響力的品牌,在承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之后,卻任由自己的供應商污染環境,同樣是一種缺乏責任的表現。
事實上,供應鏈污染在中國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眾多企業的觀點基本上停留在,“我自己沒有污染,對于供應商的問題,我無能為力,做好自己已經足夠。”
面對環保組織的質疑和批評,紡織業內人士有聲音認為,行業在背了黑鍋,為別人的錯誤買單。“你說我們一個服裝加工廠,能有什么污染?”浙江寧波一位業內人士在電話中對新金融記者抱怨。“印染廠的問題是他們的,又不是我們造成的,板子不能打在我們身上。”
而選擇快速消費品行業,通過供應鏈壓力撬動污水合格排放,正是針對企業的這種“冤枉”態度,供應鏈主要關注快速消費品行業,該行業與消費者關系密切,希望通過消費者的壓力來促進企業問題的解決。簡單的邏輯就是,消費者對品牌施加環保壓力,品牌再將這種壓力上推到加工廠和原料供應商,最終實現環境污染的減少。
“不管揭露多少事情,我們不是想把企業打黃,讓它破產,而是現在調查和監督的這些都是快速消費品中的大品牌,它們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在其企業社會責任上,真的有瑕疵,我們想讓它這塊玉更好。”馬軍表示,希望Polo、優衣庫、雅戈爾等品牌正視供應鏈造成的嚴重水污染問題。
而利用消費者的力量,來倒逼廠商真正重視環境問題,其實正是環保組織的重要目的。記者了解到,在公布綠色選擇紡織業調研報告之后,效果已經初步顯現。“之前對我們的調研一直不予回應的企業和品牌在報告發布之后馬上聯系了我們,表達了溝通的意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