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紡織產業綜合體落戶
大塘工業園將建紡織產業綜合體!筆者日前從三水區大塘鎮經濟促進局了解到,一座紡織綜合體正在規劃設計中。9月底,大塘工業園與三水區華南紡織創新科技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出讓工業園內一塊約110畝的土地,分兩期建設一個集研發、檢測、生產、培訓、銷售于一體的紡織產業綜合體。
該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由廠房、寫字樓、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展覽館、孵化基地等組成。按出讓土地簽訂的相關協議規定,該項目將在2年內投產,預計投產后將實現直接產值5億元,納稅2500萬。
與產值和稅收相比,大塘工業園方面更希望該項目帶動園區內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簡單說,就是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大塘鎮經濟促進局副局長劉釗文說。
劉釗文介紹,大塘工業園內紡織企業以生產、加工為主,在研發和銷售環節較薄弱,且企業間溝通交流較少,希望該項目進入后,可以整合園區內已有企業,實現抱團發展,在研發和銷售領域有所突破。
《華南紡織創新科技園項目可行性報告》透露,項目合作方包括了東華大學、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等學校、協會,其中還提到,該項目將開辦“紡織總部商學院”,培養企業迫切需求的研發、設計、銷售人才。
此外,該項目進入可滿足園區內紡織業企業在檢測方面需求。劉釗文介紹,園區內目前具有檢測資質的機構僅有一家,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對于紡織產業綜合體的投資方,《華南紡織創新科技園項目可行性報告》透露,大塘鎮的區位、交通、產業基礎是其主要吸引力。廣四線、清龍線以及在建的珠外環高速、塘西大道貫境而過。珠外環高速建成后,在大塘有兩個出入口,屆時大塘工業園至廣州白云機場將縮短至35分鐘車程。
從第一家紡織企業進入大塘工業園,至今已有10年,園區形成一定的紡織產業基礎,園區配套也相應完善,劉釗文表示,目前已擁有一座日處理能力7.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日供蒸汽3500噸的熱電廠,在環保壓力之下,這些配套都是園區對紡織產業的吸引力。
環保與原料雙重壓力紡織業將面臨洗牌
延伸
三水區的紡織產業絕大多數位于大塘鎮,而紡織業也是大塘鎮的支柱產業。據悉,大塘鎮有67家紡織企業,全部位于大塘工業園內。2013年,上述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產值91.62億元,占園區內工業產值36.8%,上繳稅收1.26億元,占園區內企業稅收總額的46.8%。
然而,大塘尚未成長為紡織專業鎮。上述紡織企業盡管已有一定規模,但是,這些企業以單體生產為主,缺乏龍頭項目帶動,尚未形成上規模的產業集群。
此外,園區內多數紡織企業只是做紡織的一個加工工序,產業鏈短、附加值較低。“印花的只做印花,織布的只是織布,紡紗的只是紡紗,沒有整個產業鏈一起做的企業。”大塘鎮經濟促進局副局長劉釗文說。
產業結構的現狀部分決定了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受原料價格波動和環保執法日趨嚴格的雙重壓力,園區內紡織企業將面臨洗牌,即淘汰一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紡織企業;且預計明年1月1日新環保法正式實行后,壓力將更大,劉釗文說。
今年以來,棉花價格陡降。不同于其他行業,原料價格下降對紡織加工企業意味著虧損。“紡織企業會囤積棉花以保證原料供應,而棉價下跌,棉紗價格隨之下跌,原先高價采購的棉花織造出來的棉紗就會形成價格倒掛。”劉釗文解釋說。
環保方面,自去年年底以來,大塘工業園已做出多項努力,包括了煤改蒸汽、排污管道改造、定型機改造等。依靠園區內的熱電廠、污水處理廠,園區內已實現統一供應蒸汽,統一污水處理。
值得關注的是,大塘鎮紡織業多來自張槎、西樵等紡織業聚集地的產業轉移,據粗略統計,僅來自張槎一地的紡織企業就占了大塘紡織企業數量的30%,而華南紡織創新科技園項目的投資方亦是來自張槎的兩家企業。張槎和大塘兩地如何互動,產生了什么效果,筆者將持續關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