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大學生版的職業測評
是否存在大學生版的職業測評?
這個問題決定了究竟該為大學生提供何種版本的職業規劃服務。
職業規劃的理念在體現為實際的服務方法時,內容很多,核心包括“認知”、“決策”和“行動”三個環節,有四個方面的工具體系,下面針對大學生一一分析。
1、認知自己的職業特質,由職業測評工具體系來完成;
特質常模:
過去一直存在著一個認識誤區,就是應該有一個大學生常模。從人群特點來看,多數大學生由于
職業方向不確定,會造成動力系統中成就動機偏低。
而涉世不深,使得風險決策會偏高。
尚未完成組織成員角色的轉化,會帶來權力動機偏低,而與責任心有關回避失敗等因素也會略低。
這些都與個人的愿望相關,屬于內在動力的范疇,是必須予以激發的,從發展的眼光看,通過測評來確認起點有很大的好處。
變化因素:
由于環境因素對人的巨大影響,以及從“學業”到“就業”的一個環境突變,使得這些維度在進入職業環境后的2年左右“可能會”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這個變化因人而異,而且人群的內部差異極其明顯、分化嚴重。
良性的結果是激發出正向的結構,失敗的結果是打造出負面的結構,人失去內在動力,喪失競爭的愿望和勇氣。
穩定因素:
心理學揭示,人的性格因素中的各維度是相對穩定的,發生明顯量變的周期在3-5年,而且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人將“如何行事”以及“興趣方向”是較為確定的,而行動恰恰是帶來職業結果的關鍵,組織不會因為大學生是初涉職場而寬容過度;興趣也決定了內在的取向,決定了職業過程中的對某一方向的投入程度、堅持性、和挫折耐受力,對職業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能力因素:
核心能力是職業生涯中勝任力的內在核心,直接影響學習、思維、判斷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表現,也決定了面向高端職業目標時的能力支撐。
大學生邁入職場后,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與職場人有所差距之外,在核心能力上的競爭者是職業人全體而非同年,找到差距、設定提高目標恰恰是實施測評的目的,沒有理由使用單獨常模。
必要的改善:
《職業方向定位測評》的報告版本應予修訂,強化職業特質與職業方向,省去職業轉換環節。就測評本身而言,解讀時應考慮到變化因素,注重引導,弱化對職業過程中的個人表現的結論。
2、認知組織環境,指圍繞著職業成熟度修煉的測量工具、方法;
職業成熟度直接決定了職場中的表現效果,是標準、責任感和積極性的幕后因素。所謂的職場規則、潛規則、為人處事、大氣、努力等等評價,都指職業成熟度。
這是大學生就業準備的最關鍵環節之一。
在測評方法上,職業成熟度更多地運用情景模擬的方式來進行,考察被測者對關鍵事件的應對方式。職業成熟度是社會閱歷、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因此不能回避會出現大學生因社會閱歷的不足,對很多情景從未接觸,未必能準確把握,很難做出應對的現象。
職業成熟度測評的另一個設計思想是“寓教于測”,“教”是目的。為此,針對職業成熟度的五個方面的典型事件的解讀,正是為大學生展現了一個職場實景,有案例教育的效果。
所以,把職業成熟度當成一個職場模擬的熱身,找到問題,建立個人修煉模型,對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加速融入組織環境,適應職場生活有很大意義。
今天,很多“拒絕成長”的職業人,工作3-5年后,其職業成熟度水平還不如有些先知先覺的大學生,如果能將他們作為成人來對待的話,就更沒理由用幼稚人群來定義大學生了。
3、支持職業決策的職業信息庫;
職業信息庫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支持尋求職業轉換的客戶決策。因此本身非常注重“認知”和“入門”和相關的實用信息聚合。
當前,大學生認知職業的方式是非常間接,道聽途說和媒體導向往往會使這個認知偏頗。很多社會性職業、公共服務性職業、新興行業、明星職業的職業認知被當作主流職業觀念,而真正有前途、有“錢途”的職業,比如制造業、商品流通業、銷售職位等,被漠視甚至誤解摒棄,錯過了絕好的職業起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