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拖延癥無可救藥怎么辦
提到拖延癥,想起一則英文笑話。提問:Which nation in the world has the highest population? 答案是:Procrastination(拖延癥)。盡管這個笑話翻譯成中文就失去了神韻,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知,全世界有拖延癥的人著實不少。比例到底有多高,無從統(tǒng)計,但灑家看到的一些資料聲稱,是個人,就或多或少有拖延癥。
何解?弗洛伊德老師認為拖延癥和人性直接相關(guān)。而這里的人性,指的是人總是傾向于給自己找樂(Pleasure Principle),而不是受罪。受罪越多越覺得舒服的,當然不能說沒有,但肯定不能算正常人類。
據(jù)說,拖延癥的最大癥狀,就是放著“正經(jīng)事兒”不做,把大量時間花在做其他事情上。這里的正經(jīng)事兒,往往是重要的、優(yōu)先度高的事情,做起來有壓力,而且很可能并不愉快,例如你的日常工作。而其他事情,往往做起來沒有壓力,而且能收獲很多樂趣,例如打游戲、刷微博。
多年前,美國經(jīng)濟學家喬治-阿科洛夫(George Akerlof)老師在印度當訪問學者,其同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老師期間也曾訪問印度,倆人當過一陣子室友。斯蒂格利茨回國之前,委托阿科洛夫把他的一箱子衣服寄回到美國去。阿老師很爽快地就答應(yīng)了,胸脯拍通紅,說沒問題包在兄弟身上你就放心上路吧。
猜猜阿老師用了多久才把這事兒辦成?
將近九個月。
阿老師后來寫道:“斯老師走后,每天早起哥都告訴自己,明天一早無論如何得把那箱子衣服給丫寄回去。但每天忙東忙西,再加上和印度的郵電局打交道實在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哥就一直沒去。末了哥自己也要回國了,知道這事兒再不辦就來不及了,碰巧另外有個同事要寄東西回國,哥于是蹭了一下,這才把斯老師的衣服寄走。這事兒辦完后哥就直奔機場了,哥人先到的,那箱子衣服磨磨蹭蹭好幾個禮拜后才運到。”
鑒于阿老師是著名的行為經(jīng)濟學家,對他來說任何行為都有經(jīng)濟學上的解釋。此事對他啟發(fā)很大,1991年他為此寫了篇經(jīng)濟學文章,叫《拖延癥和服從》(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十年后,阿科洛夫和斯蒂格利茨同獲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可惜不是因為對拖延癥的研究,否則用大師的話來講,就真的“圓滿”了。
你瞧瞧,諾獎得主也有拖延癥。這下大家滿足了吧?!
職場上的拖延癥患者,灑家見過不少,最嚴重的有兩位,一位每次都說“我半小時后打給你。”然后杳無音訊直到他要主動找你;另一位在呼機時代就有倆禮拜后回電的習慣,開口就是“半個月前你呼我,說吧啥事兒?”但仔細想想,認識這兩位都二十來年了,好像也沒耽誤過什么大事。也許,這只是他們的工作習慣,并非真正的拖延癥。
我認為,職場上也好、生活中也罷,要做的事情無非兩種,一是你不得不做的,一是你想做的。在這個基礎(chǔ)上,才能談重要性和優(yōu)先度。不得不做的,往往是老板交給你必須要完成的任務(wù),因此有壓力,而且過程很可能并不愉快,結(jié)果也未必如你所愿。但在老板眼里,他(她)讓你辦的才是正經(jīng)事、大事。在這種事情上拖延,老板對你不會有好印象。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quán)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luò),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