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植棉意向不明確 新的“賣棉難”問題或將會出現
隨著春耕播種適期的臨近,各地種植養殖的品種結構布局正逐漸趨向明朗。中國棉花網通訊員注意到,在長江流域的江蘇蘇北廣大傳統棉區,因2016年多地域棉花生長期受到澇災、風災等影響,加上棉花收購價格不盡穩定,總體收購單價雖然高于2015年,但大面積單產下降,農民植棉總體效益增加并不明顯。
據調查,1-2月份長江流域棉農對于種不種棉花觀望情緒較濃,預測的植棉意向同比尚稍有增長,然而時至當前,再度了解到的植棉意向卻并不令人樂觀。農民普遍認為自然風險加上市場風險對棉花產量品質形成的潛在威脅有增無減。而棉花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過低也使年輕農民投入植棉的熱情不高,比較傾向于進廠進城打工掙錢。
此外,不少地區棉花收購加工體系在經歷了近幾年的冷寂停業后,有不少已轉型處置甚至離開了棉花產業。銷售流通也將面臨不少困難,有些農民擔心棉花種少了,新的“賣棉難”問題或將會出現。分析棉花生產與市場諸多現實問題及潛在矛盾,內陸棉區尤其是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一些政府部門已不注重引導農民發展棉花生產。
由于2月底USDA農業展望論壇之后ICE期貨進一步上漲,美國意向植棉面積很可能超過之前的預測。貿易商和分析師預計2017年美國意向植棉面積為1190萬英畝,高于2016年1007萬英畝的實播面積,這將是2012年(1231萬畝)以來的最高水平。目前,棉花價格比競爭作物更有吸引力。美國農業部將于3月31日發布意向植棉面積。此前,USDA農業展望論壇的預測是1150萬英畝,NCC的預測是1100萬英畝。
市場的不斷變化,導向上的問題,愈發滋生農民的棄棉念頭,而在蘇北傳統棉區,土地經營模式結構的調整改變也在加劇著棉花種植面積的丟失。據對江蘇鹽城、南通等地的調查了解,我們會發現在最近的這幾年間里,當地農村土地通過復墾、整理、區劃后,變更流轉的很多,不少地方的農民手中己無土地自主耕種而是全面流轉給了大戶或新農業投資主體。
而這些拿到百畝、千畝不等土地的大戶、老板幾乎沒人再種棉花,而是把原先用于種棉的良田種植了稻麥或興辦高效設施種養實體。農業人士分析,農村土地流轉處置當前仍處在發展階段,而從現行糧棉、其它作物與棉花生產的比較效益看,棉花仍處于產銷風險大、比較效益低的劣勢端,所以,農村土地流越多,勢必預示棉花退出生產的面積規模更大,這種現象值得業內關注和研究。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