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代服飾中的時尚元素之周代冠服制度
中國?的冠服制度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初步的雛形,到了西周時期,隨著政治社會的等級制度的逐步確立,冠服制度也基本完善了。當時的周朝不僅確立了服飾制度,而且還專門設有“司服”一職,職責是掌管服制的實施與安排帝王貴族的穿著。 周代的后期,強調借冠服制度來突顯“禮制”的觀念,透過服飾的穿著表征出禮儀規范。當時把“禮”劃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及嘉禮五大類,根據這種需要而出現各種規范的禮服,而且不同階級、地位、角色的人,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禮服。 冠服制度中冕服的冕冠 下面主要介紹祭祀之禮時帝王百官必須穿著的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玄衣、纁裳組成。冕冠的造型是在冠的頂部覆蓋一塊木板,木板前端呈圓弧形,后部為方正形,隱喻“天圓地方”。在通天冠的前方鑲有金蟬紋樣的飾物,金蟬的金取堅剛之意,蟬取居高飲潔的。在冕冠的前后兩端,垂以數條五彩絲線,上面穿以數顆玉珠。在祈天時,冕冠前后各十二條絲線,每條絲線穿十二顆玉珠,根據祭祀的對象不同,絲線與玉珠的數目也有所不同。在兩耳的附近各垂一段絲繩,末端垂一顆丸狀玉石,稱為“充耳”,其含義是提醒戴冠者勿聽讒言。
冕服的十二服章
冕服的玄衣、纁裳中,玄衣是指黑色的上衣,纁裳即絳色的圍裳。冕服上有紋飾,上衣的紋飾用畫繪,下裳的紋飾用刺繡。紋樣的數目按等級高低而有所差異,最高等為十二種紋樣,稱為“十二服章”。這十二種圖像依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紋皆有含義,隱喻在位者得風操品行。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耀之意”,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雉鳥)取其“文采華麗”,宗彝(為祭祀禮器的對杯,其中一為虎,象征勇猛,一為長尾猴,象征智慧),取其“慎宗追遠”,藻(水草)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養民以天”;黼(斧)取其“果敢決斷”;黻(狀如兩個弓字相背),取其“能明辨”。后來,日、月、星被畫于旌旗,不再施于衣服,帝王在最隆重的場合只用九章。 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周代的統治階級借助嚴格的冠服制度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達到“禮制”、維系“倫綱”的目的,以便鞏固其統治。到這種服飾制度對服飾文化起到了促進和發展的作用,冠服制度成為一種獨特的儀式服裝,開創了中國帝王服裝的一脈體系,成為中國燦爛的服飾文化中最絢麗的一筆亮色。
曲裾深衣 平民服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