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飾文化之清代官員官服
清朝服飾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龐雜和繁縟的, 對于近世紀的中國服飾影響較大。從改服滿族服飾,直到后來的西服東漸,清朝服飾處于一個重大變革的時期。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政權,清代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特點,又繼承了漢服的形式,清代官服也因循于此,既沿襲了傳統漢服官服的的特點,又具有自己的民 族特色,在中國服飾史上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冠帽
暖帽
涼帽
清代文武官員上朝之時都帶一種“大帽子” ,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多為皮制,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珠下還有孔雀翎毛垂于腦后,稱花翎,頂子和花翎是區別職官品級的重要標志。
二、頂子
頂子指冠帽上的頂珠, 是清代區別官階的重要標志。 所謂幾品頂戴 (或稱 “頂帶”),就是看冠帽上的頂珠。頂珠必須按品級戴用,不得僭越。如果革職、降職,就是革去他原應戴的頂珠。頂珠的規定,皇帝為珍珠,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為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為陰文縷花金,九品為陽文縷花金,未人流者無頂珠。
三、花翎
翎子又稱“花翎”。清代戴禮帽時,一般在頂珠之下都裝有一支6-7cm長的、 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這翎管主要是用來安插翎枝的。清代的翎子,與明代的裝法不同,清朝翎子的裝法是將翎子拖在腦后。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藍翎用鹖羽制成,無眼,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花翎用孔雀尾毛制成,又稱“孔雀翎”,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為最貴 。“眼”就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園斑?;嵩欣?、賜戴之分,能戴花翎的官吏有五種:一是有爵位所規定;二是接近皇帝的近侍和王府護衛人員;三是禁衛京城內外的武官;四是有軍功的人;五是特賜的人。按《大清會典》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根綴藍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戴二眼花翎;內大臣、侍衛、前鋒護軍統領,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一等護衛以及各省駐防將軍、副都統、督撫、提鎮蒙賜者戴一眼花翎;貝勒府司仗長、王府及貝勒府二、三等護衛等戴染藍翎。
四、朝珠
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婦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掛朝珠。朝珠是掛在頸項間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顆圓珠串成,無疑是源于佛教的數珠,也是隨品級而掛用, 質料也各不相同, 朝珠的質料以產于松花江的東珠為最貴重, 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朝珠用細條貫串,有后引垂于背后。朝珠上還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一小串則女在左面,男在右面。{page_break}
五、補服
補服是清代的禮服。皇帝穿袞服、皇子穿龍褂時,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補服相襯配,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補服的形式以圓領、對襟、平袖、袖與肘齊,衣長至膝下,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補服主要的特點,是用 “補子”的不同紋飾來區別官職品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成員用圓形補子。固倫額駙、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級品官,均用方形補子。 明、 清兩代, 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 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的。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后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于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于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清代補服的補子紋樣分皇族和百官兩大類。各品級文武官員紋樣為:文官一 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鷴;六品用品用鶒鸂;八品用鵪鶉;九品用練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獅子;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結論:
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清朝服飾是最具特色的,它融合了滿漢服飾之間的優點,將服飾文化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清代服飾是中國服飾文化的里程碑,清代的官服具有鮮明的歷史特點,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珍貴寶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