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顛覆品牌命名 設計師時代是否將要來臨
時裝精們終于可以安心了。不過事先一則小小報道便即引發(fā)時尚界軒然大波,認為Hedi 大逆不道的有之,端出YSL最早的招牌為現(xiàn)任辯解的有之,也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時代,最緊要的究竟是品牌,還是設計師?
設計師及品牌創(chuàng)始人Jil SanderJil Sander Again!2008年6月,Yves Saint Laurent去世,而其實早在1999年,他將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賣給Gucci集團時,YSL就如許多設計師品牌一樣,脫離了創(chuàng)始者本人的掌控,成為獨立的商業(yè)標識。鑒于極簡主義設計師Jil Sander將第三次回歸自己的同名時裝品牌,有人戲稱品牌應該改名為Jil Sander Again,幸或不幸也好,這畢竟是大部分品牌及其設計師都沒有的“運氣”。以60年代為分界線,此前創(chuàng)立個人品牌的時裝大師們要么已不在人世,要么已將品牌轉賣給奢侈品集團。品牌依舊,設計師曾經的杰作卻成了絕唱。
Mugler現(xiàn)任設計師Nicola Formichetti與品牌 創(chuàng)始人Thierry Mugler
{page_break}
不過在商業(yè)時代,品牌名稱與logo無疑是最大的無形資產,而奢侈品集團的威力如此巨大,或許永遠以利益為重的奢侈品集團無法完全理解每個設計的精髓,但在建立和維護品牌上卻是強項。說到品牌名稱更迭的范本,最成功的當屬法國國寶級時裝品牌Dior,雖然Christian Dior先生可說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時裝設計師,但品牌最終還是選擇淡化了“Christian”的個人印記,這使得Dior在承襲創(chuàng)始人優(yōu)雅華麗風格的基礎上,能夠容納更為靈活和多元化的設計,在Christian Dior之外,建立起完全獨立,但同樣迷人的Dior標識。Hedi Slimane的潛力。
Givenchy現(xiàn)任設計師Riccardo Tisci另一方面,得益于時尚行業(yè)不斷攀升的社會地位,如今不僅是奢侈品牌的時代,同樣也是明星設計師的時代。品牌為了迎合現(xiàn)任設計師需求做出名稱上的調整不乏先例,近年兩個異曲同工的例子,一是Givenchy為突出現(xiàn)任設計師而將成衣線改名為Givenchy by Riccardo Tisci,一是Nicola Formichetti入主先鋒時裝品牌Thierry Mugler后為了削弱前任設計師的影響而將名稱簡化為Mugler。其實無論怎么改,用意都是為了讓顧客能夠更好地關注設計本身,因此設計者的實力才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強悍如Riccardo Tisci,即使將Givenchy從優(yōu)雅代表轉變成哥特化身,照樣贏得滿堂彩。
YSL現(xiàn)任設計師Hedi SlimaneHedi Slimane同樣不缺實力和開創(chuàng)性,也許在今天看來,重新為YSL成衣線命名似乎并無必要,但別忘了這個一手創(chuàng)立Dior Homme,并成功令它成為男裝設計風格代名詞的傳奇設計師,他絕對有能力破繭而出,造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也許會被后世視為經典和icon的Saint Laurent Paris。倘若它的設計夠好,即使品牌真的由此簡寫作SLP,相信也不會就此少了支持者。
而我們最初對YSL改名一事的反感與恐懼,大多源自對新生事物本能的抵制,尤其像YSL這樣經典的,曾經帶給我們無數美好想象的名字,我們當然希望能永遠保存它。以及那些超過百年歷史的奢侈品牌們,它們的存在似乎變成了天經地義。但別忘了事物永遠在變化(還有人記得Burberry此前叫作Burberrys嗎?),再被人記住的經典品牌,也是可以改名的!——如果有必要的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