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擴張“工業版圖” 推動鞋業轉型發展
8月8日訊 隨著鴻星爾克等知名鞋企紛紛入駐,一個新興的鞋業板塊正在宿州漸漸崛起。這是農業大市宿州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擴張“工業版圖”、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傳統農業大市宿州存在人多、錢少、底子薄的基本市情,要求其在發展中必須揚長避短。為此,宿州決定走組團、集群式的整體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之路,作為擴張工業經濟總量的戰略路徑。抓住東部沿海城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機遇,宿州順勢而為、科學承接,依托區位交通、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打造中國制鞋產業集群轉移中心承載地,力爭“十二五”期間建成年銷售收入500億元、利稅50億元、吸納20萬人就業的20平方公里鞋業生產工業園區,形成集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研發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五位一體的“中國鞋都”。
今年以來,宿州初步建成10平方公里的制鞋生產區、生產配套區、商貿物流區等,百麗、泰馬等鞋企紛紛投產。最近,隨著以鴻星爾克為代表的泉州鞋業的到來,加上先期入駐的廣州和溫州鞋業板塊,中國鞋業“三州歸宿”初露端倪。目前,鞋業基地入駐項目50多個,協議引資約100多億元,已帶動3萬多人就業。
承接產業轉移,絕不照搬復制。宿州成立制鞋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快中國中部(宿州)制鞋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等配套政策,按照產業結構和農民素質“雙提升”的要求,統一規劃制鞋基地。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宿州嚴把環保關、鼓勵集約用地,遷入鞋企提升技術含量,發展循環經濟,紛紛“脫胎換骨”。百麗鞋業上馬了國際最先進的德國裁斷機,產能由遷出地的100多萬雙躍升為760萬雙,同時,對近4000臺針車電機進行技術改造,僅此一項每月節電近10萬度。東藝鞋業打造了兼有兩條流水線的操作平臺,下料、生產、包裝“一條龍”,相比過去“溫州模式”,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單位生產效率提高15%左右 。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