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服裝設計師品牌如雨后春筍般“閃耀”在每年兩季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即使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最重的2008~2009年度,中國國際時裝周2010年春夏系列的設計師品牌發布場次仍不減反增,時尚的力量在經濟的寒冬中傲然挺立。
然而,看似風光的背后并非晴空萬里,服裝設計師品牌在商業化與個性化方面,依然存在著諸多的沖突與困境。如何在目前的國內形勢下,找準自己的品牌定位?如何在風格與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規模與利潤之間實現雙贏?都是服裝設計師品牌創業者孜孜探尋的問題。
服裝設計師品牌:
行走在商業與個性的平衡木上
困境1
小眾還是大眾?
問題:為自己的喜好而設計,還是為產品的內涵而設計?為“唯美”服務,還是為顧客服務?
支招:從成功的設計師到成功的設計師品牌,設計師本身應具備理性與不理性的雙重表現。無論是定制還是批量,定位精準和專業化都是生存的前提。
包綠菲:設計師品牌的概念,對于設計師而言,也就是做一個大眾品牌還是做一個小眾品牌的概念。設計師在品牌創立之初,就是一個小眾品牌,它有很強的生命力,一直會和大眾品牌并行存在,小眾品牌的特點就是小而精致。但是,這樣的設計師品牌一定要有非常忠誠的客戶做支撐。
小眾品牌一定是產品導向的,它與大眾品牌的相同點在于:設計師要非常懂得你不是為自己的喜好而設計,而是為產品的內涵而設計,這一點一定要考慮清楚。不然,設計師哪怕有再高的才華,也不能開創屬于自己的設計師品牌的職業生涯。
郭培:我對設計師品牌的一系列思考源自2008年的“郭培抄襲”事件,在此之前,我并沒有真正考慮過設計師創造和市場需求的關系。現在我認為,好的設計師在建立設計師品牌時,必須用兩種心態去面對市場:第一是開放的,第二是固執的。在市場面前,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個名人或設計師,說白了,我就是一個裁縫,服務的是顧客,在這方面,我的心態是開放的;另一方面,在為自己的服裝發布會作秀時,我會以自己為核心,固執地不許別人插一言,這個時候,我是一個設計師。
毛繼鴻:品牌不是單一產品線的強大,而是將文化主張、生活態度、審美情趣融入產品的能力。通過品牌,我需要傳遞的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服裝來帶給別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想法往往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所謂的標新立異并不是在形式上或淺層的標榜。我經常說,EXCEPTION(例外)是反的,事實上,EXCEPTION是外反內正的,反的是那些束縛在創新上的框架。也正因為如此,與我們持有同一理念的消費者也在不斷增加。
謝峰:隨著消費者日趨成熟,市場細分也更加明顯,設計師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中的商業成功者會成為這個行業中的重要的時尚動力源。小眾與大眾會細分在不同的消費區域,也會分別呈現不同的消費形式,無論是定制還是批量,定位精準和專業化都是生存的前提。
卡賓:有不少消費者認為,設計師品牌是小眾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或者說是因為設計師品牌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反而造成了認識過程中的一個斷層。我覺得,設計師品牌的特色和實力優勢恰恰正在于能滿足更多不同人群,因為不同場合的服飾需要不同的設計含量,需要風格的統一性、連貫性,需要品牌個性鮮明。
舉例來說,沒有人會質疑ARMANI(阿瑪尼)作為設計師品牌的優秀,事實上,ARMANI產品的最高端是Armani Prive,是做高級定制的;而Giorgio Armani,則是高級成衣,是明星們出席正式場合最保險的選擇;Emporio Armani是在商場出售的稍低價位的成衣,更加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但人們穿著最多的,還是AJ(Armani Jeans、A/X( Armani Exchange),都屬于休閑系列;其實Armani還有家居系列、童裝等,我相信消費者對“設計師品牌”的認識也在不斷國際化。
困境2
靠個人還是靠團隊?
問題:設計師品牌的品牌建設是以設計師為主導的,這意味著設計師是品牌的核心,但他們在創業之初還需要考慮融資、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問題。
支招:建立一支可以跟設計師互補的團隊,從資金運作到物流配送,再到市場推廣全方位地配合設計師,并用統一的價值體系去呈現品牌個性。
謝鋒:中國的設計師依附于中國這個正處于上升期的市場,這是中國設計師現在在全世界被矚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前段時間我們共同經歷了國際性的金融危機,這對于國際時尚產業的沖擊是不小的,尤其是有許多設計師品牌都在危機中破產了,而中國市場中的企業在這場危機中是復蘇得最快的,甚至還得到了快速的成長。以JEFEN為例,我們在2009年實現了超過30%的增長率,主要是因為我們開店的速度在增加。這說明了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像我們這種中高端的品牌,所受影響還是比較小的。在未來,中國的設計師品牌主要還是要以更加獨立的風格化、更加鮮明的市場化來把握未來。
毛繼鴻:“例外”從1996年創業初期起,就以獨立思考的態度來開展,在任何角度都考慮它的創新與價值的重塑,這已成為企業內的思考模式。我們有一個團隊,包括空間和平面的,有二三十個人,這也是設計師品牌在與同行品牌競爭中如何發揮設計師自身的優勢方法。在我們這個設計師團隊中,有材料設計師、包裝設計師,將來可能還會有顏色專業人員,另外還有版型設計師等。
在這個團隊中,從產品設計到面料研發、后整工藝與加工工藝、品牌建設與服務模式、品牌溝通方式等,都以我們所認同的人文關懷價值體系出發去做,才能整體呈現出品牌個性來,而只有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價值的產出,才能具備強勁的生命力,因為這個時候,全員就是在創造一種有生命力的價值。
曾鳳飛:作為一個設計師品牌,從之前的設計師角色轉換到現在的雙重角色,創業之初出現種種的障礙都是很正常的,國外再大牌的設計師品牌也都經歷過從個人到團隊默契磨合的漫長過程。其實,國內的設計師品牌與國際上的設計師品牌在企業架構上是沒有落差的,他們在流程上、崗位部門上等都沒有區別,都需要一個內外互補的團隊,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團隊的成熟程度。
我沒有商業自覺,但是我有商業直覺,我的本質注定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商人,最終只能是一個設計師,也只會是一個設計師。所以我需要一支可以跟我互補的團隊。從資金運作到物流配送,再到市場推廣全方面地配合我,可以讓我更專心的去做設計,而不用為瑣碎的企業管理操心。
困境3
要市場還是要創意?
問題:作為主設計師本人,一方面是企業的CEO,另一方面又是整個設計創作的支柱,因此需要既要考慮市場,又要考慮一些不太實用的美感,如何處理這兩方面的關系?
支招:一個好的設計師,是最具有市場導向的設計師,他懂得如何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將創意轉化為商品; 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用自己的專業水準來把握商品質量。
郭培:我曾經在天馬服裝做了10年的市場,然后轉向做自己的公司,當時就是想要實現一種不現實的美,不是說能穿到大街上能給老板賺錢的那種服裝,而是想設計出自己心里追求的那種美的作品。然而,12年前我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因為在做的時候,我才發現要生存,就得找公司的定位,那時候我也想過做品牌,同時給其他品牌做產品開發,后來才最終轉到了定制服務。
后來,我有了自己的作品發布會,那個時候,也覺得自己的夢想實現了,沒有人干擾,那是我的作品。但是現在,我的理念也在變化,更多的是把定制當成一種服務,所以我會滿足客戶的所有要求,但是我有專業素質和專業水準。所以,現在很多方面我是用專業技術水準來把握市場需求,但是不會把它放在我的作品內收藏了。
曾鳳飛:設計師以表現自我為中心,投資人則以關心利潤為中心,兩者的關注點不一樣。設計師品牌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從這個角度講,設計師與投資人之間彼此的溝通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我現在還不需要投資人,不是我不需要資金,而是我自己還能支撐,我想先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去規范。對我而言,找一個好的投資者比找老婆還難。因為有意向的投資者要的是規模,這樣的理念和我并不一致。我現在要做的是通過把握開店節奏來維持這個高端品牌,畢竟每一件衣服都是純手工打造,精品如果發展快了就失去了特點。
包綠菲:一個好的設計師,是最具有市場導向的設計師,他懂得如何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將創意轉化為商品。我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是產品經理出身,所以我要和我的設計師在每一樣即將要做成“大貨”產品上,在每個細節處達到默契。我的經驗是:專業的產品經理要將設計師像哄小孩子一樣哄到生意目標上去。我需要明確地告訴設計師,在這個時間期限內,你不可以走出既定的市場主題的設計框架。
謝鋒:作為主設計師本人,一方面是企業的CEO,另一方面又是整個設計創作的支柱,這里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我是老板,我說了算。作為JEFEN的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很多時候我都需要面對設計和市場之間的平衡,這或許不能稱為障礙,而更像一種摸索過程。市場將是最終的試金石,能讓市場接受自己的設計,讓消費者喜愛自己的設計才是成功的設計師。
困境4
西洋化還是本土化?
問題:與國際品牌相比,國內原創品牌的最大差距還是在創意上面。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原創設計師品牌應如何應對?
支招:揚長避短,堅持中國基因,真正靠自己的開發、自我的創意來實現自身的高價值定位。
卡賓:中國的設計師品牌歷史較短,大多數成立在10年左右,Cabbeen算是其中歷史比較長的。然而,和歐美的成熟設計師品牌相比,國內設計師品牌的經驗還不多、沉淀還不夠。加上我們的消費者現在對設計師品牌,對中國原創品牌的理性認識也還處于發展狀態,不夠成熟,因此,內部和外部的綜合原因導致中國設計師品牌遭遇的最大瓶頸還是做大做強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也許有很多,但是我想首先是不能急功近利,但又不能失去市場節奏。在市場競爭中堅持特色,尋求和市場的結合點,我認為這是一個大的方向。從世界市場的角度來看,國內設計師品牌的品牌多樣性是一個趨勢,中國設計師品牌必然是眾多品牌中一支強勁隊伍。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四大時裝周,也都是設計師品牌在主導著國際流行趨勢。所以我覺得,設計師品牌成為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布主流,是一個好現象。
謝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國際性大品牌,像Chanel、Gucci,它們都有著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跟我們現在短暫的發展史有巨大的區別。當然,投入的資金也不一樣,規模也完全不一樣。除此之外,我們的最大差距主要還是在創意上面。我覺得中國品牌真正靠自己的開發、自我的創意來實現自身高價值和定位的還比較少,所以中國如果要真正的由服裝大國轉變成為服裝強國,就是要注重服裝的創造性,開發原創品牌以及在設計上加大力度,在文化上加大力度。而要進軍國際市場,還需要一個完整、成熟的商業化運作過程,需要一個完備的專業團隊,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是一兩個人、或設計師個人可以完成的。若想在國際上獲得成功,我們仍需要更多地探索和學習。
曾鳳飛:來自國外品牌的沖擊是肯定有的,但是有沖擊才有學習的榜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揚長避短。作為中國的設計師,我的理念是以個人魅力帶動品牌,然后掌握本土市場與文化,這是支撐設計風格的唯一資本,也是跟國外設計師品牌PK的唯一資本;最后就是要找準定位,并且堅持到底。中國的設計師各有思路,但是無論思路輻射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中國的基因底座。
源:中國經營報-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