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環保,天生就是矛盾體?
生活方式的變化,對于服裝行業的影響自然深遠,但在很多人主觀意識里仍然認為“時尚與環保,天生就是矛盾體”。
正視與思考人·衣·自然的關系,是中國服裝行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之一。
嚴駿,北京大學時尚奢侈品管理項目總監,就此話題與北大時尚奢侈品管理班的同學們展開互動討論。
發現一:“自然·社會·人·衣”之間已經在沖突與妥協、破壞和建設中互為影響。
正視與思考人·衣·自然的關系
“我特地針對‘人·衣·自然’展開了小范圍探討。其中有網友評論說,‘人·衣·自然排序本身就充斥著人本的固化思維,其實以事論則是人因為自然而著衣,所以應該先考慮自然才是未來著裝的大方向’,對此我表示贊同。如果將這里所討論的‘人’看成是個體或群體而非整個人類,再略作細化和擴展,我覺得合理的排序應是‘自然·社會·人·衣’,這四者之間已經在形成沖突與妥協、破壞和建設的互為影響關系。對人、衣和自然而言,唯獨自然是最不可能與人或衣實現長期妥協的,‘人定勝天’只是一句勵志的口號,設定自然為首要考慮對象是時尚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深入研究人·衣·自然的關系,通過科技創新產生既能適應和保護自然,又能滿足人文和社會需求的材料、設計、產品和商業模式,是服裝人的首要任務及不可推卸的責任。”
發現二:低碳時尚,不過是還原人對服裝最根本的感覺與需求。
低碳時尚,不僅把環保的意識散發到時尚中,更讓時尚變得平民和低調
當提到關于紡織服裝行業的低碳環保如果以具象化理論來解釋,究竟包含哪些課題或內容時,嚴駿認為,“紡織服裝業針對低碳環保圍繞上述自然、社會、人和衣等要素之間的關系來進行,涉及的課題和內容包括:可持續時尚的爭議、實踐和可行性;科技驅動下的環保時尚體系;可持續與環保時尚潮流預測;快速時尚VS時尚周期延緩;時尚環保標準和監測;再生纖維與環保面料的開發與使用;有機紡織品和有機紡織科技的應用;服裝再利用與再設計;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經銷;社會化環保時尚營銷;環保消費者行為分析;現代時尚產業倫理道德;全球時尚產業的社會和環保責任……從國外服裝專業的研究來看,與之相關的課題其實很多,但從我們國家目前現狀來說,基本沒有太涉及,或者說多數還停留在研究階段,并沒有在行業轉變發展過程中,實際起到作用。”
“國外很多設計師們都在絞盡腦汁去創造,不僅僅是所謂的創意與款式,而是在想到如何以改變原料作為遵循‘低碳時尚’的最初原則,不僅把環保的意識散發到時尚中,更讓時尚變得平民和低調。”嚴駿對比中認為,我們與國際品牌在對設計創意的理解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采訪中,他也舉出了些很明顯的例子,比如說,GUESS推出以有機棉制造的環保男女裝牛仔褲,在營銷中,它在強調這款牛仔褲除了以有機棉制造外,每條褲子的洗水過程,也用上極少量的化學物質及簡單的沖洗方式,就連商標也以百分百再造紙及大豆制的油墨印制,徹頭徹尾符合環保原則。H&M推出的有機棉服裝涵蓋了從內衣到外套各個種類,并專門懸掛了“有機棉”商標,以示區分。
但看中國服裝企業,有多少品牌在選購面料開始在意自己的供應商是否具備有機紡織品認證的資格?又有哪些紡織企業,在開發并取得國際OE認證?我們是否需要對環保消費者行為做準確分析與判斷,來建議我們的設計師來考慮服裝再利用與再設計,當我們也學著去做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經銷后,是否應該更注重關于產品的社會化環保時尚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