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針對中國紡織品的各種設限、特保等貿易壁壘的不斷出現,中國內衣行業迫切需要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和文化層次。”近日,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會長李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不無憂慮地說。
中國內衣市場“錢”景誘人
內衣是一種舶來品。如同西裝一樣,中國人從西方接納了“現代內衣”的概念。在歐洲有著百余年發展歷史的時尚內衣,在中國落地只有十幾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中國內衣產業規模的逐年擴大,內衣品牌幾乎以幾何方式逐年遞增。
根據國家權威調查結果顯示:98.7%的已婚女性、93.8%的未婚女性、98.8%的白領、92.1%的家庭主婦對塑身有強烈需求。99.6%的女性希望重點保持胸部挺立,98.6%的女性希望重點保持身段苗條,96.5%的女性希望重點保持臀部不變形。相關資料表明:未來5年內,中國內衣市場將有5000億元的巨大銷售額空間。其中,塑身內衣的份額可望達到半壁江山。
由于中國內衣市場消費潛力很大,某些國外品牌先人一步進入中國市場,開始了市場啟動和拓展工作。以華歌爾、黛安芬為代表的內衣品牌,憑借其國際品牌的運作經驗,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吸引了一大批追求形象與素質的國內消費者,快速發展為國內內衣行業的領軍品牌。
洋品牌的迅速發展,給國內大部分內衣生產企業樹立了可以參照的目標,從此,中國內衣企業迅速發展壯大。這些企業在洋品牌的影響下,努力開發和推廣自己的內衣品牌,形成了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和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三分天下的內衣產業格局。
國產內衣品牌少
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內衣生產企業有3000多家。其中,初具規模的只有400多家。國內市場上,除了極少數洋品牌地位比較穩固外,絕大多數國產品牌仍處于探索性階段,產品銷售主要還是靠渠道與價格支撐。
目前,我國內衣行業正處在產品過剩、品牌短缺的時段。盡管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但國內內衣市場的強勢品牌并不多,市場份額比較分散。
據統計,國內內衣市場上,進口品牌約占60%的市場份額,以中國香港、臺灣及日本的產品為主,其大多已在中國設廠生產,大部分售價在50-300元之間;國產品牌約占市場的40%,主要集中在中、低檔市場,售價一般在30-100元之間。
中國內衣行業專家洪一清表示:一個正常的內衣市場,應該是由一兩個占市場份額50%以上的品牌為主導。而目前國內近500億元的內衣市場,形成強勢品牌的并不多。生產規模小,市場高度分散,競爭方式主要集中在價格競爭層面,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費者期待更適合自己個性的消費品牌。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分析說:“由于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和行業標準的長期缺位,使得業內無序競爭嚴重,企業自主品牌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國內內衣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的尷尬局面。”
從品牌發展的趨勢上來看,品牌發展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以外,更加注重產品的款式、文化內涵與個性化,這是市場的發展趨勢,也是成熟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國產內衣品牌的發展必需適應這一趨勢,由“小規模、同質化、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向“以品牌為主導”的規?;洜I轉變。誰能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把品牌做大、做強,誰就能取得規?;瘍瀯莺推放苾瀯?,最終成為國內內衣產業的王者。
行業競爭力亟待提高
從一家網站的調查結果獲悉:在北京、上海、廣州、沈陽4個城市的調查中,80%的女性不知道內衣的型號,有些連自己的胸圍尺寸也搞不清;90%以上的人認為內衣太貴是一種浪費;關于內衣款式的取象,只有15%的女性選擇性感。這一調查結果雖然未必全面,卻說明了中國內衣市場還有待開發。
我國內衣市場品牌林立,市場份額大部分被一些“雜牌軍”蠶食,熱銷品牌多數都是中國香港、臺灣或其他國家在廣東、上海、江浙等地合資廠的產品,真正的國產品牌少之又少。
與國外品牌相比,國產內衣不僅缺少時尚性,且產品不符合人體尺寸的現象較為嚴重。各品牌之間的特色區分不明顯,造成行業內不規范的低層次競爭激烈。一家內衣企業負責人慨嘆:泱泱大國,國外進口品牌市場不錯,我的企業卻找不到立足之地。市場難做,銷售面越來越窄,營銷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營銷專家認為:今后,國內內衣市場將呈現細分、多元的發展趨勢,行業競爭將向品牌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
內衣行業被業內人士看作是有著高成長性的行業。在西方,內衣消費占服飾消費的比例相當大。例如,法國為22%,每年法國婦女用于內衣的消費的金額約為17億歐元。英國女士每人每年有112歐元花在內衣上。而中國女性在內衣消費方面的支出大約只有200億元人民幣,僅占衣著消費的5%。比較以上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中國內衣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據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理事長王智介紹:內衣已經從原來的遮體、御寒趨向越來越功能化,這個發展趨勢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可。內衣行業過去靠的是質量,但現在靠的是時尚。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內衣市場似乎只以廣大青年女性為消費對象,忽略了10至15歲的少女及中老年人,而恰恰是這兩個年齡層段,有著待開發的巨大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