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繡圖案精美、色彩艷麗,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姚縣樹吾拉彝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長征感慨地說,在近幾年的制作銷售和對外交流中,她深切體會到彝族刺繡品廣泛的市場需求,但由于資金短缺及管理人才稀缺,彝繡的市場化推廣并不樂觀。她表示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通過融資解決企業資金和人才短缺的問題。
與中國“四大名繡”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相比,彝繡以紅、黃、黑為三大原色,具有技法粗獷、色彩濃烈、集中反映彝族人圖騰崇拜、民俗風情等特點。但因彝族人長期生活于偏遠山區,彝繡多為彝族人自給自足,商業化運作近些年才興起。
以打造“中國彝繡之鄉”為契機,2008年,李長征在彝人古鎮創辦了“長征繡坊”。隨后,又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大姚縣樹吾拉彝繡廠,整合形成了集技藝傳承、文化展示、對外宣傳和推廣為一體的產業鏈。目前,該公司已逐漸步入正軌,銷售旺季工廠的繡女人數可以達到1000余人。以彝繡為副業,工廠人均增收可以達到1700多元,刺繡已經成為當地農村婦女增收的新亮點。
“由于我們本土彝族人學歷不太高,整個彝繡行業幾乎僅停留在技藝的傳承和鉆研上,對企業的管理和運作并不在行,高級管理型人才非常稀缺。并且,就楚雄州來看,大多數彝繡小作坊都是零散式經營,規模性公司或工廠并不多,尚未形成影響力。盡管我們公司起步較晚,年銷售量僅50余萬,但我們非常看好彝繡的發展前景。”李長征告訴記者,她希望通過參加將于本月底舉辦的“融資昆明—第二屆中小企業融資項目對接會”,成功解決企業的資金和人才問題。
“2007年,我應邀參加了云南省民間工藝品展會,并被推薦到美國參加了史密森民俗文化節。文化節上,彝繡深深地吸引了眾多不同膚色、不同地域人的目光。因為活動現場不能銷售,展會結束后,外國友人紛紛到我住宿的賓館購買繡品。我當時興奮而備受鼓舞,因為彝繡贏得了國際性贊譽。”
記者走進彝人古鎮“長征繡坊”,發現這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服裝、鞋類、掛件、繡片等達到數百種,僅鞋類圖案就有17個系列。一幅《開天辟地》標志般懸在梁柱上,講述著彝族人的起源、興起與傳承,集中反映了彝族人勤勞、勇敢的品質和民族智慧。而長幅《彝族風情》既有彝族青年男女對唱情歌、盡情舞蹈的浪漫場景,又有彝家男耕女織的生活寫照,還有悠閑的鹿群和家畜,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我們彝族有句俗語: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一懂事就會刺繡。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整合彝繡資源,帶動更多彝族人脫貧致富,推動彝繡更好地走出云南。”李長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