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方式有很多種,只要豁得出去。
在這個名利角逐的時尚圈摸爬滾打近10年的小樹已經記不起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時尚編輯竟然一躍而起,站到了直面時尚品牌的最前端,希望自己成為這個行業的主角。在初入這個行業初期,他和周圍的同事們可是抱著服務的心態在工作——為品牌更快讓消費者認知而服務。
如果非要往深了問為什么時尚編輯突然變得這么受人矚目,應當是得益于時尚消費主義的盛行。往淺了說,時尚類電影是助推器。如果沒有梅麗爾·斯特里普在 《穿Prada的女魔頭》里對一個完美主義者的精彩演繹,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原型AnnaWintour呢?
不過中國本土從時尚編輯到主編都和國外點石成金受人追捧的明星相差甚遠,更多時候,和大部分中國在時尚界的地位處于買單者和追隨者的角色一樣,更多的中國時裝編輯缺乏時尚的判斷,跟風和人云亦云是這個圈子里的普遍現象,而職位高級一點的,身份更像是廣告總監。
AnnaWintour,穿Prada的“女魔頭”
AnnaWintour出現在中央美院時,學術報告廳的過道上都坐滿了慕名前來的大學生,人們像追捧明星和社會名流一樣追捧她。在《TIME》雜志曾經制作的一期名為 “womeninfashion”的專題里,她排名第三。
AnnaWintour在報告一開始便解嘲式的開了自己一個玩笑,“我今天穿的正好是Prada,而且我對我的助理們就像你們在電影里看的那樣壞,我甚至不給他們飯吃。”
AnnaWintour很少摘下她那幅黑色大墨鏡,你不知道在那兩片黑色的玻璃片之后,這個女人是以什么樣的眼神在檢視周圍。在成為美國版《VOGUE》總編23年的時間里,她一直是時尚圈里的重要人物。在最近曝光的TomFord2011春夏服裝秀的錄影帶里,AnnaWintour和其他名流坐在第一排,在鏡頭里一閃而過,戴著墨鏡。事實上這種情況常發生,她沒到場,秀甚至不會開始。
在AnnaWintour的觀念里,時尚是一種天賦,要么天生就懂,要么天生就不懂。這不是一個可以通過努力就可以獲得回報的行業。她14歲的時候,不顧倫敦學校校規的允許,硬是把裙子拉高了幾寸。
進入時尚雜志后憑借認真一路升至英國版《Vogue》總編和美版《Vogue》總編后,AnnaWintour在行業內已經有了很高的聲望,她既能敏銳地捕捉到潮流,也能提攜有才華的設計師,LV的設計師MarcJacobs以及迪奧設計師JohnGal-liano都是在其力薦下走馬上任。在擁有這些名聲的同時,AnnaWin-tour鐵腕強勢的工作作風也在行業內招來了眾人的嫉妒與非議,而這些負面消息,才是把AnnaWin-tour推向更大眾角色的關鍵力量。
即使如今已經62歲,但她依舊嚴苛,一切仿佛都在印證那些八卦傳聞。在回答20歲出頭中國年輕人問題時,她毫不客氣地對提問者說,“下次提問前請先好好準備一下。”一位曾經在《名利場》工作過的記者在他的著作《Howtolosefriendsandalienatepeople》(《如何眾叛友離》)這樣描述AnnaWin-tour,“當她跌倒或者出丑時,你要裝作沒看到什么也沒發生,否則便會死得很慘”一位中國記者向AnnaWintour求證時,她只是簡單得回答“It“sabadbook。”(這是本爛書)
想來現實應當和電影里演的一樣,在這個時尚帝國里,她依然是女王。人們怕她議論她甚至想背后捅她一刀,但當面總歸還是要巴結。而她似乎也早已參透了成名的條件,“要想讓自己成為名人,就要既能享受別人的贊賞,也能對別人當面的諷刺泰然自若。”
CarineRoitfeld,非典型法國女人
CarineRoitfeld的離職是最近時尚圈的大新聞了,在進入法國版《Vogue》十年后,她決定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在任的十年間,法國版《Vogue》的發行量增長了45%,她本人也由一名設計師升至為法國人心中的時尚偶像。
CarineRoitfeld的辭職據說有很多原因,但沒有一個得到當事人的證實。有人說是她是康泰納仕集團迫于奢侈品集團LVMH的廣告壓力逼迫其辭職,然而不管是哪種原因,CarineRoitfeld的辭職都讓圈內人始料未及。
和AnnaWintour那頭幾十年沒改變過的波波頭和超大墨鏡一樣,CarineRoitfeld也擁有自己的標志——永遠都畫著像沒睡醒的超濃煙熏妝,還有兩邊粗細不一的眉毛以及垂下散落的凌亂長發。就是這樣的風格,在1994年時曾經是GUC-CI時裝設計師TomFord的繆斯和導師,在TomFord的GUCCI時代,CarineRoitfeld包攬了所有GUCCI廣告大片的造型任務。正是在CarineRoitfeld的幫助下,GUCCIBYTOMFORD才能成為時尚佳話。
入主法國版《Vogue》以來,她同樣把自己的濃重的個人風格融入了雜志當中,她反對無限度的購買欲、不喜歡受品牌控制,她離經叛道。
每個國家的《Vogue》都會有自己的風格,比如美國的喜歡刻畫名利場生態,而意大利版則往往愿意在封面上表達政治觀點,而法國版則在CarineRoitfeld的影響下帶有強烈的嬉皮風格。
CarineRoitfeld擅長在時尚圈里制造出充滿道德爭議的話題,比如黑人造型的 LaraStone、LilyDonaldson甩掉嬰兒、RaquelZim-mermann對動物保護組織豎起中指甚至是模仿美版主編AnnaWintour的日常生活等等。
這些大片幫助法國版《Vogue》變得獨一無二,她的接任者未必會延續這樣的風格,這之前法國時尚雜志里飄散的自由空氣或許要就此吹散,沒準再也不會有裸體或者吸煙的大膽造型出現在這樣的公共刊物上。她的離開,意味著一本雜志一個時代的結束。
KateLanphear,全球最紅的時裝編輯
這個出生在華盛頓的美國姑娘憑借著一頭銀發和只有簡單黑白灰打扮躥紅在網絡上,目前負責為美國版《ELLE》工作。
KateLanphear是一個完全憑借街拍才享有知名度的時裝編輯,迄今為止,她還沒有在時尚行業樹立起權威,也沒有留下過什么樣的經典名言。但那些在網絡上流傳的她的照片幫她在全球募到了無數粉絲。
KateLanphear身上唯一的八卦是大家競相猜測她是不是同性戀,除此之外,她就是一個安靜的時尚參與者。她的成名之路可效仿性最高。當時尚街拍網站繼時尚博客之后成為又一個草根社區后,只要你穿著出位就能夠吸引到這些鏡頭。如果還能登上一些的街拍網站,成為新的時尚之星幾乎指日可待。
美國人Nels費在中國創辦的街拍網站已經是許多中國時裝編輯的斗秀舞臺,他們中的很多人還缺少看四大時裝周秀的機會,但是,沒準哪一天,他/她就是下一個 KateLanph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