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張朝陽這樣一批熱愛登山的富豪,或多或少當了戶外運動的代言人。
“中國的戶外用品市場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從高端走向時尚,現在的中國市場就像幾年前韓國戶外用品市場一樣生機勃勃,我們對重新打開這扇大門充滿信心。”時隔8年,再度殺回中國市場的法國Lafuma集團中國總經理羅相鎮坐在北京國貿雙子座的辦公室里對記者說。
無獨有偶,另一個戶外品牌巨頭美國戈爾也在近期重新包裝定位后,再戰中國市場。
外資品牌卷土重來的背后,是中國戶外產業一系列紅火的數字,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吸引外資和本土品牌競相逐鹿。
外資品牌再包裝
雖然戶外產業已經成為業內公認的朝陽產業,但是根據IspoChina(亞洲運動用品與時尚展)的調查,國內戶外用品市場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的商家其實不多。
羅相鎮告訴記者,8年前,Lafuma就已經開始在中國銷售,“但那時候是成立公司在香港經營,在中國有20多家賣場,年營業額僅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美國戈爾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紡織品部中國區市場總監張靜葳也坦率承認:“戈爾從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直到2010年才達到收支平衡。”
張靜葳告訴記者,初進中國市場的時候,當時中國幾乎還沒有戶外運動的概念,很多國際戶外品牌都還沒進入中國,中國本土戶外品牌甚至還沒誕生。“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健康、低碳意識的日益增強,‘大戶外’所蘊藏的商機和潛在需求成為帶動戶外用品市場的助推器,戶外用品消費的驚人發展速度讓商家們嗅到了光明的前途。”張靜葳說。
因此,很多外資品牌經過幾年的市場摸索,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他們紛紛重新包裝、重新定位自己的中國戰略,希望再次打開寶藏的大門。
“我為什么要comeback(回到中國市場),因為這幾年大家都知道,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變為了世界市場,每年以35%速度增長的市場,使我們對回歸充滿信心。”法國Lafuma集團總裁PhilippeJoffard-Lafuma這樣回答記者。
本土品牌玩“親民”
面對財大氣粗、氣勢洶洶而來的外資品牌,本土戶外品牌試圖走一條“親民”路線。
三夫戶外用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恒告訴記者,以前中國的戶外產業之所以“小眾”,主要是價格因素。“以前攀巖、蹦極、登山、越野山地車等這些極限運動,完全屬于一個非常‘小眾’的領域,價格高,需要專業的裝備和指導。但是隨著自駕旅游的興起,戶外運動開始真正走入人們的視野,而且價格也逐漸為許多年輕人所接受,開始逐漸向大眾普及。”張恒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在中國戶外市場,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幾乎同時起步,而本土品牌在價格上的優勢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很多國外戶外運動品牌有很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文化底蘊,他們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確實對誕生只有幾年、十幾年的國內品牌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國內品牌的弱項是產品設計弱、對戶外文化的理解不夠深以及高端材料的應用較少。但國內品牌有性價比優勢,產品線很寬,銷售渠道遍布全國,跟國外品牌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張恒分析認為。
最美的春天已經來了?
“對戶外產業來說,5年后的中國就是韓國。”張靜葳這樣判斷。
目前,韓國戶外用品市場是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發展最為普及的市場,競爭也最為激烈。張靜葳告訴記者,韓國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戶外運動成為人們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其產業已經從“小戶外”到“泛戶外”,突破單一品種,成功實現產品系列化、多元化經營。與中國消費者不同的是,韓國民眾進行戶外運動都會選擇專業的服裝和裝備,對韓國人來說,穿戶外產品不是生活的裝飾,它們本身就是生活。
那么,動輒幾千元一件的戶外產品會不會在戶外運動和消費者之間豎起一道高高的門檻呢?
張靜葳認為,現在在中國,戶外運動已經不是小眾領域,“門檻”對國內消費者來說越來越低。戶外行業開始逐漸向大眾普及,只有在經營上玩概念創新,才能吸引顧客,培養出自己忠實的粉絲。
Lafuma則將目標人群定為28歲~45歲的事業型消費群體,更側重于都市休閑生活,而非局限于專業戶外人士。“我個人一生都從事戶外用品產業經營,幾乎見證了這個行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一個戶外品牌的誕生需要資金來支撐,支撐它的產品設計、品牌包裝和售后服務,中國企業需要花錢、花精力來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這個產業已經走向時尚化,投資戶外運動是大勢所趨,相信中國的戶外產業已經迎來了最美的春天,因為我們都要生活得自然、健康、舒適。”PhilippeJoffard-Lafum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