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簡介:
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具有獨立頒發國家承認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始創于公元1997年。北科院的領導團隊胸懷育人報國大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從幾間房、幾個學生起步,殫精竭慮,奮力拼搏,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緊緊依靠和發揮學校黨政領導班子以及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的教職員工隊伍,以“堅持不懈、只爭朝夕”的北科精神,在沒有任何財政投入的情況下,用短短十年時間完成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學校建設的巨大成就。形成了林木疊翠、鳥語花香的沙河校區和依山傍水、亭塔相間的八達嶺校區,成為首都及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美、基礎設施最好、可以容納數萬學生學習的民辦學校之一,創造了民辦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
學校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信仰文化為核心內容,以“三制”(體制、機制、責任制)做保證,全員全過程做學生工作的體系框架。建立以班主任為主體的輔導員隊伍以及“四位一體”(以班主任為核心,以副班主任配合,以專業教師代表和學生骨干為助手,以行政領導干部代表為顧問)的班管委(黨支部)工作機制,創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學校明確提出以專業建設為龍頭,構建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戰略目標,努力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學校執行六項(吃飯、住宿、學習、醫療、安全、就業)讓政府和家長放心、學生滿意的工程,形成了北科特色的“安全、和諧、節約,學生苦學、教師精教、干部勤政”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塑造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北科院將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科技、體育活動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為全面鍛煉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供平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許多學生在就業初始就嶄露頭角,顯示出比較強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優勢。北科院通過三年以評促建,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強化了高職專業的主體地位,在規范管理、條件建設、教學改革和提高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的辦學實力、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今后又好、又快地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7年學校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師資力量:
侯建華-教學名師
個人簡歷:
侯建華,男,漢族,1944年3月1日出生于西安,畢業于北京西四北小學、北京四中、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基礎系,國際政治系。1968年支邊至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歷任伐木工(1年)、中學教師、校長。1980年任黨校教師、主任,1983年晉講師、任黨校副校長、林管局講師團長、林管局宣傳部副部長。1987年晉哲學副教授。除上述職務,還兼任經濟報駐林區記者站長、新華社通信員、大興安嶺日報專欄作者。1989年任黨校校長,仍兼任上述職務。1994年評為內蒙古優秀黨校工作者,黨校系統優秀教師。1996年獲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金質獎章。1997年晉經濟學教授。退休前兼任國家林業部特約研究員,內蒙民族理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內蒙古五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2000年到北科任教,以教學為主,曾兼任過教務處長、系書記、教代會主席, 獲北科院 “優秀教師”、“迎評促建”功勛章等獎勵。
著有:《林業經濟新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創新的思考》、《學習方法論》、雜文集一本,散文集兩本。
“名”師心得
教書易,教人難,無愧教書匠,有愧育人師。教書易,教會難,教慧更難,教德最難。
好教師是學出來的,練出來的,更是悟出來的。教學實踐是來源,教學理論是導向,教師的悟性(體驗、感悟、創造力)是理論實踐化合的催化劑。
熟課熟路,常有;教學靈感,不常有;中規中矩,常有;叫好叫座,很少有。生課講熟易,熟課講生難。老師越當越難,素質教育需要教育素質、技能教育需要教師技能,智慧教育需要教學智慧,創新教育需要教學創新……老驥不能伏櫪只能奮蹄,與時俱進、萬象更新。
名師寄語
學習是謀生之本,更是樂生之本。
學業是職業、家業、事業、功業之本。
學習是權利、是機遇;是力量、是本領;是方法、是創造;是習慣、是修養;是愛好、是享受、是幸福。學習x、y、z……∞
大學生比常人多份頭腦幸福。
教師比學生更多心靈幸福。
名師名言
教學,教源于學,基于學,為了學。不懂學,焉懂教?
苦練基本功,規定動作見功力。巧悟創智慧,自創動作見才華。
教學實踐為基礎,教學理論是主導。理論實踐化,實踐理論化,靠苦練巧悟出教學智慧。
悟透、貫通、精縮、巧記、活用!
名師事跡介紹:與時俱進 有所創新
思政課和專業課怎樣貼近學生、入心入腦、補血壯骨、安神鑄魂?這是近七年來,侯建華教授在北科院思考探索的難題。在周繼庭等各方面同志支持、關注、幫助下,侯教授與時俱進,有所創新。
一、他生于抗日,長于解放,與新中國共命運,具有黨培養的那代人的共性:愛國愛民,實干苦干,是“北科鐵漢”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是他六年大學的“童子功”,學習宣講四十余年,早已變成他的靈魂和生命。大興安嶺人稱他為“侯馬列”。他牢記列寧的教益:不掌握人類創造的全部文化,就不能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講過二十多門課,雜家風格使他融會貫通,使他的課有血有肉,中學校長、記者站長、宣傳部長等四十實際工作經驗、閱歷,使他可以“現身說法”。四十年給工農商學兵各行業,各層次宣講,使他善于“因聽施講”,對不同專業學生有不同講法。善于通俗化,不搞庸俗化。林業部研究員,內蒙民族理論特約研究員等經歷使他的講課有政策觀念、大局觀念、黨性觀念、社會效果觀念,不做嘩眾媚俗之論,但又貼近實際、貼近民心。他退而不休,決心學一輩子馬列,講一輩子馬列。
二、他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以赤心染赤子心,以愛心點燃愛心,以慧心啟慧心。為天地立心(真理心、主義心)為生民立命(民心、學生心)為圣賢繼真理之學,為萬代創新之說。不管講哪門課,在北科院持之以恒的學生評教中,他都是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學生戲稱他“北科李敖”、“講臺上的侯寶林”、同志們稱他“北科鐵嘴”之一。這首先是因為他愛學生、愛講臺、愛學校。
三、五子登科,練就基本功。教師要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紅是要有一個好新眼子,專是五子登科:腦瓜子(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嘴槎子(多種教學語言、學術的和大眾的、文學藝術的和民間民俗的、經典的和流行的、音樂的表情的形體的)、筆桿子(從板書到論文到其他文體)、腳桿子(實干能力、調研能力)、手腕子(教學組織能力及社會工作、組織管理能力、公關傳播交際能力等)。他也鼓勵學生練五子,做通才。政治課不能只“灌輸”,要煉紅心,也要訓練基本功,這才是素質教育。侯教授幾十年練五子,能給學生做樣板。
四、他注意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創造學、教學論、思維學、注意研究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他寫出了《自學方法論》書稿,對各門政治課都研究出一套速記(記憶)方法。他能虛心征求學生和各方面的意見,改進教學。
(一)悟透:1、深層次理解:字句->含義->邏輯->方法;精神2、多角度理解:(多學科理解)3、創造性領悟4、實踐性領悟
(二)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馬各門貫通、理實貫通、政治課和專業課貫通、身心貫通、紅專貫通、知行貫通。一門課,全書貫通,章節貫通。
(三)精縮:教學是編程,學習也是編程。把基本的通用的理論、通用方法、通用思路精心提煉概括,變成“通用軟件”,使高職生易記易用。如:概括演練前半本馬哲的“侯式太極拳”,演練歷唯三大矛盾三大規律的侯式禱告,生產力八根,文化(及丄建)反作用(力)力力力等。非常適合高職生理解記憶和運用。
(四)巧記:侯老師讀了幾十本記憶方法書,用于政治課記憶,他還自創了唱歌記憶法(毛精髓等),小品記憶法(真理和實踐)藏題法、切塊法、特色詞串聯法。
(五)活用:教師要多知“知識怎樣運用”。教學要活用方法。侯老師六十多歲的人,能利用“流行歌曲”講馬列,能把畫畫、編歌、吟詩、唱戲、太極舞蹈變成講馬列的手段。他讀了不少幽默書,講哪門課都可以語言靈動、才思橫溢、妙趣橫生。他也引導學生把精縮軟件活用在生活工作中。
五、北科院認為:不僅工科、管理類需要雙師型教師。文科、社會科學也需要雙師型,要培養造就雙師型。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工作生活經驗,理論實踐相統一的教師,就是雙師型。如果再有才華,有創造性、有教學魅力……侯建華就是北科院雙師型教師。
焦承華-教學名師
個人簡歷
1937年10月17日生于山東省泰安市
1953年-1959年 北京二十四中初高中畢業
1959年-1963年 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學習
1963年畢業于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
1963年-1981年 北京55中任政法課教師
1982年調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分院(現聯合大學旅游學院)-2000年退休
在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為雙肩挑干部,從事旅游法教學工作,并先后兼任學生處長,院辦主任,管理系總支書記等職的行政工作
2000年至今,在聯合大學旅游學院任旅游法課,兼聘為院視導組成員 2005年 到北京科技職業學院任《旅游學概論》、《旅游法規與實務》的教學工作至今,現任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旅游學院教學院長。
名師心得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愛”字為核心,我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 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愛教師職業,愛自己的學生,充滿愛的教育教學,有血有肉有情……愛是融化頑石的火,愛是滋潤心田的泉。
教師是與希望在一起的職業;
希望是人生前進的燈塔;
學生是未來,是希望,和學生在一起青春永駐。
名師寄語
我這樣走路……面對人生
虛心好學潛力大
近人知心眼更明
依靠組織健步穩
事業心強力于創
名師名言
(1)工作進程:認清形式、明確任務、措施保障、總結提高;
(2)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抓住重點、學會運用;
(3)學習方法:認真讀書、提出問題、總結分析、學會命題;
(4)日常事務應對:你無我有、你有我全、你全我特、你特我絕、不斷總結提高,凡參與的事務做到認真負責,有冠比奪。
(5)共勉:在艱難、困苦、矛盾交錯中靜下心來,尋求解決的途徑。
在困難中學會拼搏、在挫折中學會堅強;在管理中學會創新、在決策中學會冷靜;在工作中學會嚴謹、在教學中學會耐心;在學習中學會勤奮、在相處中學會寬容;在繁忙中學會休息、在成功中學會自勉。
同志們:讓我們記住,時時處處有老師,虛心求教才會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