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Barbara Hulanicki的廉價時裝店Biba是倫敦第二大景點。在那兒,年輕姑娘只需花費周薪的十分之一,就能把電視里新鮮出爐的偶像造型復制到自己身上。
倫敦,1968年,成群結隊的瘋狂少女。這種畫面只可能出現在兩個地方:Beatles演唱會,或者周末的Biba時裝店。
“他們與我們旗鼓相當。”Biba的女老板Barbara Hulanicki是這么說的,“他們做音樂,我們做衣服。”
在她眼里,Beatles不過是光顧Biba的眾多名流之一。他們會坐在店里聊天,偶爾瞟幾眼年輕貌美的女店員—她們身材苗條,穿Biba招牌式的A字型連衣裙,天鵝絨西裝長褲、山羊皮高跟靴和短得不能再短的迷你裙的姑娘,最小的才14歲。某天,姑娘們向Hulanicki抱怨說,“有個老頭一直跟我們調情。”這個頭戴豬肉餡餅似的帽子、手上搭著件雨衣的怪老頭,正是剛到不惑之年的意大利男影星Marcello Mastroianni。
滾石樂隊、Joan Collins、Tiwggy、Manolo Blahnik、Madame Grs……Biba對大人物習以為常。“身懷六甲的Barbra Streisand在店里脫光衣服,也沒人多看一眼。這樣才好。”Hulanicki說。
為Biba貼上“搖擺倫敦”的風格標簽,這無可爭議,但遠遠不夠。2009年,Topshop邀Hulanicki設計Biba for Topshop系列,人們說,“Topshop是今天的Biba。” 換句話講,Hulanicki是“平價時裝之母”。近半個世紀以前,她就用低廉的價格提供浪漫花哨的女裝,“你買來穿過幾次之后如果不喜歡了,可以任意處置—毫無罪惡感。每件衣服只要3英磅。”
Biba的衣服的確穿不長久,因為它們只適合年輕姑娘—確切地說,是那些在發(fā)育期正好碰上食物限量配給,因營養(yǎng)不良而瘦骨伶仃的戰(zhàn)后少女。幾年前,Sienna Miller從好友的母親那兒得來一件Biba假皮草大衣,穿起來也是捉襟見肘。75歲的Hulanicki在很多年以前就穿不進Biba了。現在她總是一身黑衣,連手指甲也涂成黑色,唯有一頭齊劉海金發(fā)仍有當年風范。
在1960年代設計販售廉價時裝,與今時今日截然不同。當時,記錄時裝發(fā)布會的不是攝影師,而是插畫師,在英國長大的波蘭姑娘Hulanicki便是其中之一,她為《女裝日報》、《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供稿。巴黎時裝周讓她大開眼界,但她的任務并不輕松,“每次秀上,他們只許你當場畫兩套造型,秀后再找模特來畫就要付錢了。所以,你必須牢記一切,然后跑出去迅速畫下來。”如此高強度的繪畫工作,或許已不亞于時裝專業(yè)的科班訓練。
后來Hulanicki開始自己設計衣服,彼時的英國小報都辟有郵購版面,她與丈夫Stephen Fitz-Simon成立了郵購品牌Biba,起初生意并不太好。直到有一天,《每日鏡報》的時裝編輯Felicity Green應某位讀者的要求,建議Hulanicki設計一條連衣裙。“我們參照碧姬-芭鐸在圣托佩的一張照片,做了一件粉色方格棉布裙,后背開洞,還搭配一條同面料的頭巾。它帶來了巨大的訂單量:7萬件!而且全是最小號。” Hulanicki說,就是因為這條僅售25先令的裙子的熱銷,為他們賺得了第一桶金。
1964年9月,第一家Biba服裝店在Abingdon街上開門迎客。新店開張的那個周六上午,Hulanicki就見識了她的顧客們有多厲害。擠滿了年輕姑娘的昏暗店堂里播著吵鬧的音樂,“人人都在專心致志地試穿一款棕色細條紋A字裙,沒人詢問有沒有別的式樣和尺碼。”她回憶說,“因為家里已經堆滿了郵購商品,才把這批裙子存放在店里。”見此情景,她的丈夫趕忙回家搬來更多的存貨。不出中午,裙子就賣得一條不剩。
“人們把我的店叫作‘黑洞’,對店內發(fā)生的一切浮想聯翩。年紀稍大一點兒的人都不敢踏進來。”Hulanicki的店確實與眾不同,比如,她在進門處辟出一塊“順手牽羊角”,專放一些賣得不太好的貨品。“你必須意識到,當人們遇上喜歡的東西時,偶爾就會偷一把。”她說。
姑娘們?yōu)槭裁聪矚gBiba?因為她們只需花費每周薪水的10%,就能把電視里新鮮出爐的偶像造型復制到自己身上。1965年,第二家Biba在肯辛頓教堂街開張,同時,他們也繼續(xù)發(fā)行郵購目錄冊,占領倫敦以外的市場。1969年Biba遷至肯辛頓高街之后,即迎來了短暫的“Big Biba”輝煌期。到1976年店鋪關門大吉時,它已發(fā)展為一座五層樓高的裝飾藝術風格百貨大樓,內設餐廳、演出廳,以及一個可以俯瞰整條街的屋頂花園。Hulanicki與丈夫周游世界,活躍于紐約、洛杉磯、巴黎和圣托佩的時尚社交圈,甚至跑去南美洲開分店。
而這家被《星期天泰晤士報》喻為“全世界最美商店”的超級時裝店之所以好景不長,最主要的原因是與Hulanicki合作的Dorothy Perkins公司被一家地產商收購后,對方想把Biba大樓所在的那塊地皮挪作它用。而Hulanicki對細節(jié)的錙銖必較也是雙方一拍兩散的導火索。后來她在回憶錄里說,“Biba是我的生命,它的終結就好比有人突然告訴你—他們的確這么干了—你努力經營了12年的東西都再與你無關了。”
Biba關門后,Hulanicki的人生路并沒有隨之急轉直下。她的個人網站上有長長的個人履歷,有關Biba的只占一小段。她先是和丈夫一起遠赴巴西繼續(xù)開服裝店,還推出了一個化妝品線。1980年代,她回到英國,出版自傳《From A To Biba》,為《旗幟晚報》當攝影師,甚至還重拾畫筆。1987年她搬去邁阿密之后,搖身一變,成了當地赫赫有名室內外裝飾設計師,享譽20年。餐廳、酒吧、夜店、商店、酒店、私人豪宅,她一手重塑了邁阿密海岸的裝飾藝術區(qū),也因此捧回多個美國建筑設計界的大獎。
2003年,Hulanicki開始重返時尚界,與平價時裝再續(xù)前緣,她說,“室內設計太慢了!”
時至今日,Biba古董衣的拍賣價越來越高,但在Asda超市里,人們花20英鎊就可買到掛著Barbara Hulanicki大名的復古圓點連衣裙。Big Biba一度是倫敦第二大旅游景點,但畢竟比不過Asda每周1800萬的顧客數量。與時俱進的“平價時裝之母”說,當年穿Biba的姑娘們,如今都是Asda的??汀?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