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wèi)的新生代設計師,也開始談論實穿、市場,要從什么渠道進入內地;而國際化的視野與平臺,不僅僅在于各場秀來自亞洲不同地方的設計師,以及設計師本身的國際背景,他們更關心如何將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應用到時尚工業(yè)中來,變成現(xiàn)代化生產力。
這里就是香港,香港時裝周特有的氣氛。將時尚與工業(yè)牢牢結合,從不空談理想,甚至自豪于談論成交量訂單量的一個時裝周。
7月4至7日,由香港貿易發(fā)展局主辦的第18屆香港時裝節(jié)春夏系列暨第八屆香港夏季禮品、家庭用品及玩具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個被譽為是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同類展會,集中了8場春夏系列的時裝表演,以及4場潮流趨勢研討會。
兩大看點
時裝周看什么?除了看潮流熱點元素發(fā)布,每個時裝周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香港時裝周,對新生設計師強大的支持,以及國際平臺下的時尚視角,就是它的特色。
A 新生代設計
從看秀第一天,各路記者們就不斷在嘀咕,今年的規(guī)模是否變小?今年的秀沒有很多,今年似乎沒什么大牌出現(xiàn)……幸好,開場秀還算是令人滿意。
每屆時裝周都備受重視的“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chuàng)作表演賽”(YDC),今年將12個近兩年的獲獎者及決賽入圍者都聚攏一起,結合燈光裝置設計,以“穿梭時光”為題進行時裝發(fā)布。
一群80后設計師擔綱,想象力是大膽的,不同物料的混搭是整場秀的主題。透視效果的玻璃紗與柔軟雪紡,跟皮革、粗毛線等材質混搭,制造沖突感;個性化繩結搭配,編織成披肩、外套或是背包,與柔軟雪紡形成對比;更多地利用天然的棉麻等環(huán)保材料,去塑造沖突感的幾何圖形;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甚至透過拼湊不同的布料,展現(xiàn)年輕人的衣著潮流。例如,以不同顏色的布料拼湊成一件西裝褸,打破傳統(tǒng)西裝褸的概念。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1YDC的四個得獎系列,在7月1日開始,在Joyce Boutique的金鐘太古廣場分店展示及出售,一方面令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獨一無二的設計師作品。而這些年輕設計師,也深具香港特色———在秀場邊的采訪中,這群年青的設計師反復跟羊城晚報記者提到,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塊布料,要構思出一衣多穿一袋多用的設計,“知慳識儉”,用最小成本作最大效果的設計。
新生力量聲音
Chewthecud
由2011“便服及牛仔服組冠軍”吳琪琪、“派對服及晚禮服組冠軍”李祉璘以及吳泯峰三人組合成的Chewthecud,幾何圖形設計充滿沖擊感,模特們如報章馬賽克般的眼鏡為全場最矚目配件。
“我們希望用完整的布來做一件衣服。現(xiàn)在布貴,有設計概念的節(jié)省,我們覺得就是一種潮流方向。”
蔡美儀▲
作為2011“時尚日服組冠軍”,隨性以及破損的單品讓這一系列看上去帶些不羈以及個性。但事實上,羊城晚報記者在秀后對蔡美儀的獨家采訪中,蔡美儀卻熱衷于親手向記者示范,她的設計全部要求一衣多穿,一物多變,一袋幾搭。
“繩結編織,可以有更多方式的應用。掛在身上可做披搭,單獨包裹又可以變成手提包,而且繩結編織有打破約束規(guī)范之感,”
B 國際化Show room
香港時裝周號稱亞洲時裝盛會,來自亞洲不同地區(qū)的設計自然要在此平臺同相輝映大放異彩。
澳門的“CPTTM時裝孵化計劃”,帶來澳門原創(chuàng)的設計理念,以環(huán)保衣料概念大行其道。盡量減少對布料的修改,卻能維持布料的特色,再加上明年將會繼續(xù)流行的各種撞色,展現(xiàn)環(huán)保也能有好設計。
來自新加坡ALLEIRA,設計師其實在印尼長大,她將雅加達一種傳統(tǒng)手繪圖案,簡化后加入設計,打造出能夠超越地域文化、集合各地特色的時裝。
而最受到現(xiàn)場熱烈歡迎的,要數(shù)另一位國際化的設計師ESPEN SALBER。這位出生自挪威,后來又在意大利住了15年,接著到巴黎、印尼定居的設計師,他的最新春夏系列一出場,就引起臺下一陣騷動和掌聲。
層層的雪紡搖曳,而女人身上最動人的曲線用彈力面料的皺褶來勾畫。設計靈感來源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好萊塢有名的電影女星,露肩、突出身材的緊身剪裁這些元素,但卻是和著意大利歌劇的背景音樂,一步一搖曳,裙擺要帶動著某種節(jié)奏。他曾給珍妮弗·洛佩茲2005年的電影“Shall We Dance”設計戲服,也曾是拉丁舞世界冠軍,所以他所設計的晚裝裙,既有立體感,又纖長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