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生產量占全國產量五分之一,出口額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而在廣東的服裝業中,廣州無疑是重中之重,流花商圈、十三行商圈、中大商圈、沙河商圈都是流通領域的重要環節。但不容回避的是,專業市場火爆的背后,面臨交通、物流、消防等社會管理難題,加上電商沖擊,人工成本上漲,商家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傳統專業市場應怎樣升級轉型?政府在其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近日,廣州市人大代表經濟專業小組帶著種種疑問,對廣州批發市場展開了走訪調研。
【現狀】流花商圈服裝年銷量突破400億元
廣東的服裝生產行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廣東服裝生產加工量穩居全國第一,一年總產量為45.27億件,占全國產量五分之一。出口服裝涉及金額270億美元,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
而廣州無疑是廣東服裝行業的重鎮,流花商圈、十三行商圈、中大商圈、沙河商圈都是有名的服裝流通地,其中僅流花商圈就聚集了超過30家專業服裝市場,經營面積近150萬平方米,商戶3萬多家,年銷售額突破400億元,是我國服裝行業內影響力最大的商圈。
廣州的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起步早,歷史長,總體規模大。廣州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林國強告訴新快報記者:“目前,廣州市共有889個單體市場。”記者了解到,在這889個市場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就有158個,超百億元的市場有10個。
“遍地開花的批發市場,確是一個矛盾的存在。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已經提了很多年,但如何轉、怎么轉依然是個難題。”市人大代表楊杰鋒在調研中表示。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廣州不少專業批發市場位于老城區。據廣州市商務委介紹,廣州近千個專業批發市場中,80%位于中心城區的5個區。其中許多批發市場在交通、倉儲、物流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已無法滿足需求。
而且,這些批發市場地處交通要地,大小貨車云集,很多市場還靠人力搬運,長期以來成為交通擁堵的黑點;市場房屋多以舊式磚混結構為主,多處樓房經鑒定已是危樓,采光不足、衛生堪憂、消防隱患、雨污未分流;居民構成復雜,治安隱患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