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增強山東紡織產業創新,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紡織產業是伴隨人類文明進步的永續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2021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超過600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目前,我國紡織產業集群有210個,產業集群地區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5%,集群經濟已成為紡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表示,紡織產業是山東省傳統優勢產業,是一個萬億級產業鏈,已形成28個國家級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市和產業名鎮。從主要產品產量看,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均位列全國前五,其中棉紗、棉布產量全國第一,紗線、絨線及非織造布產量排名全國第二,毛機織物、化學纖維用漿粕產品全國第三。2022年山東省將現代紡織列入新舊動能轉換“新十強”產業,并出臺《關于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山東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2022年行動計劃》。但是,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山東省紡織產業國際國內競爭優勢有所削弱,急需轉型升級、在纖維新材料、綠色制造、功能紡織品、智能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
創意設計是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鏈點之一,截至2021年,工信部已公布五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全國有265家企業獲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其中紡織服裝行業25家,僅我省就有10家,但向產業價值轉化不足,與無紡織服裝類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的深圳比較:2021年深圳擁有服裝品牌企業超過2500家,其中90%以上為自主品牌,年銷售總額近2700億元。山東省急需提升創意設計能力,使其成為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近年來,江浙滬三地緊緊抓住產業用紡織品機遇,全面提高產業用紡織品核心競爭力,推動長三角紡織企業蛻變轉型,取得了新的跨越。山東省應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紡織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把山東紡織行業建成世界級產業集群。
夏東偉指出,當前,山東省防止產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體量大、綜合競爭優勢弱。山東省紡織產業大都以生產加工為主,多數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精、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終端產品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特別是擁有核心技術、有定價權的產品較少,新興引領性、科技型的鏈主型企業不多。山東省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起步晚、發展慢,在個體防護、繩纜、土工方面在國內具有影響力,但在醫療健康、環境保護、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布局還明顯滯后其他省份。
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紡織服裝企業多為民企,沒有能力獨立引進和維持創新人才,沒有合適的平臺和渠道獲取需要的科研成果,自己想產、產不出,想引、引不進,對自主創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在纖維新材料、智能紡織品等“卡脖子”關鍵產品和技術研發方面未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先進紡織、染整技術及高附加值紡織品加工能力也亟待提升。
三是山東省內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紡織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就地轉化率較低,比如,山東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相當數量在外省成果轉化,全行業未能形成整體合力,難以對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協同和集成創新。同時,創新型人才匱乏,學術帶頭人數量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規模,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能力也比較薄弱。
就此,夏東偉提出三個措施。
一是成立山東省“先進紡織創新創業共同體”。利用高校院所的創新資源“串珠成鏈”,凝聚眾多創新要素,優化山東省紡織產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促進山東省紡織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提升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能力。聚焦生態紡織、先進纖維材料、醫療衛生用紡織品、紡織智能制造等產業創新需求,攻克產業上下游的技術難題,實現紡織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山東省紡織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塑造紡織產業創新創業新生態。
二是籌備建設“國家先進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科技部)”。與已建設運行的“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工信部)”形成山東省紡織產業科技創新“一體兩翼”創新發展之勢,凸顯山東省內紡織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及高校院所的學科優勢,集聚山東省乃至全國紡織行業的開放創新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高端技術創新體系,搶占全球紡織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聚焦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突破紡織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瓶頸,開創高端紡織產業新集群,打造紡織技術進步新高地。
三是加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強化“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的建設力度。重點夯實紡織裝備、工藝技術、制成品裝等制造業設計基礎,培育高端制造業設計人才,壯大紡織服裝產業設計主體;鼓勵原創設計,發展自主設計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設計融合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文化創意、集成節能減排與現代信息技術、國際國內領先的新產品與高端產品,賦能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