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助力新疆棉走出“綠色路”
無污染,零排放。近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上海紡織化學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合作,在阿拉爾市建成新疆首條散棉、筒子紗非水介質少水染色生產示范線,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立足新疆棉資源,助力構建高質量的棉紡產業發展格局。
這條染色生產線設計年產量5000噸,自今年5月份試運行以來,在色牢度等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全過程運行成本減少5%至10%左右,且生產過程中無廢水產生,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印染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為新疆地區大規模發展印染工業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也為我國印染行業突破污染瓶頸,轉型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路徑。
雙方合作始于2019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王際平教授團隊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之托,力求解決印染行業高鹽染色污水排放問題,使大規模棉紡織品染色成為可能,為新疆發展紡織服裝全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持。經過不懈努力,該團隊的“棉纖維、筒紗活性染料非水介質少水染色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按照傳統的印染工藝,染1噸棉纖維需要用1噸鹽、100噸水,同時產生等量的污染物和水,被國家列為重污染行業,行業技術攻關的重點始終在產業終端——治理污水方面徘徊。王際平教授則將治污的目標前移至生產端,在印染技術上創新,利用新方法,染1噸棉纖維,不用鹽,只需0.25噸水,染色時間減少20%,最后產生的固體廢物還可以制成肥料,產生的回收水可以再利用。
“這是一套全新的技術路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鹽類化合物,不產生廢水而且染料利用率特別高。”王際平介紹了“非水介質少水無鹽,污水零排放染色”的工作原理。
“我們的方法是在介質中加入少量的水和需要的活性染料。染料不會溶解到疏水的介質中,只會溶解到少量的水滴中,在專業設計的染色裝備中,溶解了染料的水滴會隨著非水介質和棉纖維進行均勻接觸。要知道棉纖維是一種親水的纖維,它們特別‘喜歡’帶上染料的‘水滴’,會在染色過程中逐漸抓住染料,完成和染料的反應,染料的利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在這個技術路徑中,染色全過程不需要加入鹽類化合物硫酸鈉,利用水滴和纖維的親和力就可以完成染色。”這項技術的另一核心要素是非水介質和水的回收過程也秉承循環利用的原則,確保對環境零污染。
采用該項工藝,可比傳統工藝節約用鹽100%、節約染料20%以上、減排染色階段廢水近100%、減排漂洗階段的廢水95%以上,在實現大幅度節水減排的目標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廢水末端治理的強度和難度。
對于技術的應用前景,王際平非常樂觀:“新疆的棉花產量占全國比例達到90%,之前囿于技術制約,只能原料出疆,現在可以進行原料深加工,不但帶動經濟發展,而且能夠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來源:新民晚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