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萬木齊爭春香云紗的“新四化”
實地調研
一件香云紗的“新四化”
代表嶺南傳統文化的香云紗,在服裝行業人的“妙手”中不僅綻放新光彩,更可集防火、保暖、抗菌、防紫外線等功能于一身。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新四化”:“數字化+高端化+美學化+嶺南文化”。
在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得主鄧兆萍位于廣州海珠區的工作室里,調研組看到了一套蘊含新材料、新技術的香云紗服裝,這是鄧兆萍研發團隊歷時一年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們在真絲中加入約10%的‘軼綸95纖維’,遵循14種工藝、36道工序制成了‘科技香云紗’。”鄧兆萍表示,“軼綸95纖維”目前已成功應用于紡織服裝領域的全品類產品,“未來希望繼續增加科技材料的使用比例,進一步降本增效”。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黃埔區職業技術學校負責人林綺芳對這款新面料很感興趣:“新材料、新思維打開了服裝行業的想象空間。”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峰也認為:“高科技面料的研發,如智能穿戴、環保再生纖維、功能性面料等,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使服裝業成為科技前沿陣地之一。”
而在廣州天河區一套毛坯房中,尚品宅配公司專業測量師小于手持一款3D信息自動采集量房設備在房間里走了一圈,全程不到5分鐘,看似閑庭信步,但信息采集儀器已經讓他洞悉房間的面積、墻體結構等全方位信息,尺寸精確到2毫米,而且不會漏掉任何細節。據介紹,這套“神器”主要由激光雷達、慣性導航系統及相機組成,通過發射脈沖激光,實時掃描空間,形成精確的三維立體圖像,最后自動拼接出全套戶型的3D模型。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在新質生產力的“灌溉”下,廣州傳統產業正在積極實踐探索,加速推動產業躍遷升級。
傳統產業的“加速”,首先要靠“加數”。對于傳統制造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必答題”。
有了數據庫,不再“跑斷腿找布”
以往,找布料對于服裝從業者來說是一件“苦差事”。擔任服裝企業設計師超過10年的楊斯,主要負責對接的是“定制單”,這意味著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親自去跑面輔料市場篩選和確認。“針織、梭織、顏色、紋路、成分比例、克重、紗織密度……要找到一塊合適的布料,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我經常要在中大布匹市場泡兩三天”。
但在“數智化布匹市場”里找,就簡單得多了,“最快兩分鐘就能找到想要的布料。”楊斯說。這得益于行業前沿對面料搜索進行的“數智化”改造。致景科技正是其中的先行者,其搭建的“百布”標準化面料數據庫,按照布料的一系列特性將布料信息化、標簽化,再通過“AI+大數據+智能硬件”加持的“對布機器人”進行高效的數字化識別,將過去的“人工跑斷腿找布”變為“快速智能找布”。
柔性供應鏈讓生產更精準更快速
“精準”可以帶來效益——廣州的禮服制造商周舟對這句話也有切身體會。
“禮服供應鏈鏈路長、工藝復雜,從面輔料采購,到設計、生產、加工,首單交付需要兩三個月,設計開發、制衣工廠和銷售渠道之間常常有時間差和信息差。”周舟說,“我們曾因為對流行趨勢的捕捉滯后,銷量預測不準確,導致了某款禮服的庫存積壓。”
不過,在SHEIN(希音)平臺“小單快反”柔性供應鏈的幫助下,“信息孤島”大大減少。目前,周舟一般首單只生產60~80件,然后再根據銷售情況進行返單生產。這不僅保證產品“常賣常新”,還降低了庫存積壓虧損的概率。
而在廣州市的一家家居裝修門店,設計師點擊鍵盤和鼠標,輸入房間的各種信息和用戶的需求,就能夠在幾分鐘內獲得一套裝修方案。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廣州家居行業者們給出的答案是:AI。如尚品宅配,就推出了“AI設計工廠”。這個“工廠”里最值錢的不是生產線和生產工具,而是信息數據庫:30萬產品庫、300萬戶型庫、3000萬平方米案例庫以及六大生活方式的深度“學習資料”,讓家居設計就像“點外賣”一樣簡單。24小時內,一份包含報價單、全景VR、亮點的高質量全屋設計方案就出爐了。
尚品宅配公司測量師通過使用3D信息自動采集量房設備,能夠快速生成全套戶型的3D模型。
尚品宅配集團圓方軟件副總經理黃曉亮告訴記者,目前“AI設計工廠”交付的方案已經達到中高級設計師的水平,“這套AI系統可以把公司上萬名設計師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與消費者進行深入溝通,提供更精準的定制化服務”。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認為,對傳統制造業來說,數字化技術改造可以為傳統產業提升品質標準化的程度,提高效率;同時讓業界更好地分析客戶需求,生產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的終端產品。“數字化打通了整個傳統制造業的全鏈條,通過全鏈條的降本、提質、增效,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所謂的‘傳統行業’也可以走向新興前沿產業前端。”謝寶劍說。
“出圈”+融合=聚變效應
傳統行業求變,需要“出圈”,概因“圈外”方有廣闊天地。而廣州正是這樣一個產業“海闊天空”之地:產業門類齊全、業態豐富,為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打下良好基礎。
在鄧兆萍工作室里,調研組成員們饒有興致地觸摸著一款具有遠紅外功效的圍巾。據了解,這種康養功能還能“跨界”到醫療輔助、美容等行業,如護具、面膜等。在鄧兆萍眼中,服裝產業鏈的“終端”絕對不是單純地賣服裝,而是“以市場為導向,用科技創新為產業新質生產力賦能”。
如今的紡織服裝行業不再“獨行”,它在傳統行業轉型躍遷的路上有整個時尚產業來加持。陳峰說:“產業和市場跟隨現代人生活方式更新而變化,服裝、首飾甚至化妝品都可以共享應用場景。”他認為,傳統行業要將視野提高到更宏觀的產業大局,全品類應用場景完全可能被打通“任督二脈”。
“協同聯動”“融合互通”“智能互聯”……這些詞匯如今在家居、紡織服裝等傳統行業也已經十分常見。
經過一天繁忙工作的小譚回到家,通過手機上的小程序打開了家里的一個監控設備。數秒間,設備已同時接入音箱、照明系統、遮陽系統以及空調系統等全套智能家居設施。這是歐派家居打造的一個“軟硬兼施”的產品——既是軟件平臺,也是智能硬件。據介紹,歐派未來計劃陸續推出智能美妝、智能電器、智能空氣管理等系統產品,對接更多第三方智能語音產品;智能家居產品還能像智能手機一樣實現OTA升級,更多功能會“從天而降”并常用常新。
而產學研融合的“聚變”效應同樣值得期待。日前,由索菲亞家居牽頭的“基于數字化協同的林木產品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項目啟動會在廣州舉行,該項目旨在推動智能制造在林木產業的創新、應用和推廣,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南京林業大學等10家優勢科研院所、高校和行業頭部企業共同承擔,將實現木質家居產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及人造板全自動、連續化、數字化、網絡化制造,預計建成示范生產線22~23條。
用了這項新技術,希音四年節省11.8億瓶水
在傳統觀念中,紡織服裝業是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特別是牛仔服裝生產,水資源消耗和化學物質污染似乎是繞不開的難題。不過,有了新質生產力賦能,“含綠量就是含金量”的概念也深深印刻在了傳統行業中。
在一家生產牛仔面料的工廠里,記者發現,車間里沒有想象中的刺鼻異味與滿地水垢,也未見傳統工序中必不可少的浸泡、脫膠、漂白、印染等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臺電腦。工人們在電腦上完成牛仔面料制圖后,就可以由數字打印機通過壓力將活性墨水印入紗線內部,直接在布料上形成牛仔的花紋和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水資源的消耗,同時實現了更好的色彩還原度和色牢度。
牛仔面料供應商周先生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于冷轉印工藝技術——而這一技術的研發者正是廣州的獨角獸企業SHEIN(希音)。據介紹,相比傳統的牛仔面料生產方法,冷轉印牛仔工藝技術能夠節省高達70.5%的用水量。從2021年逐步采用冷轉印牛仔技術至今,SHEIN在牛仔面料生產上已節省近9000噸用水,相當于大約1800萬瓶瓶裝水。
“要做出扎染、破洞或不同深淺的牛仔樣式,傳統工藝需要依賴手工操作,不僅生產效率低、樣式批差大,更高度依賴水資源和化學物質。”SHEIN相關負責人介紹,而冷轉印工藝技術恰恰為時尚和個性添加了一抹“環保綠”。
SHEIN還有一項“獨門絕技”:數碼熱轉印技術。這是一種零水資源消耗的印刷工藝。目前,SHEIN品牌已有超過50%的印花產品采用該項技術,四年節省超過59萬噸水,相當于11.8億瓶500毫升裝瓶裝水。
觀察剖析
挑戰何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內需動力待加強
眾所周知,廣州擁有多年積淀形成的都市消費品產業鏈與供應鏈優勢。有聲音認為,在如今經濟動能轉換的關鍵時間點,“老產業優勢”可能反而會形成“路徑慣性”,甚至成為“拖累”廣州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包袱”。對此觀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表示不認同:“產業鏈上下游穩定、供應鏈體系健全,以及立體物流運輸的交通體系”,都是廣州深厚產業基礎帶來的“高起點”,是無論“新老產業”都可以“共享”的有利條件。
紡織服裝產業與家居產業在廣州頗有共同點:規模大、品類全、生產能力強、產業鏈條完整。其中,服裝及關聯企業近5萬家,服裝品牌商標超7000個,銷售額約占全國10%;廣州的定制家居行業的產業規模也超過了2000億元。
廣州市政協常委、廣州市從化區工商聯主席、廣州市家具行業協會會長梁納新認為,廣州家具產業是吸納普通就業人數多、產業創新快、富含活力的制造業之一,“在3月份的中國家博會(廣州)展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這個行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很多企業推出了以綠色環保、家居健康為特色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
數據也印證了專家們的看法。據廣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市化妝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皮革制品等行業增加值分別達到46.2%、12.0%、13.8%,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廣東省定制家居協會秘書長、廣州定制家居展創始人曾勇梳理了廣州九大定制家居企業2023年年報,“這些總部在廣州的龍頭企業依然呈現增長趨勢”,曾勇說,“其中,尚品宅配、索菲亞、歐派家居的凈利潤增長均在12%以上。”
廣州的這些傳統產業非但不“拖后腿”,更一直是“穩中求進”的“優等生”。面臨轉型升級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產業的躍遷,既需要“量”的擴張,更需要“質”的提升。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新智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曹長林認為,廣州時尚和家居等優勢產業集聚,應用場景豐富多樣,因此傳統產業在廣州大有用武之地。“廣州的傳統行業以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為主,數字化、智能化為中小微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更豐富的工具,讓他們更容易在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實現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雙鏈’優化和升級。”
不過,傳統行業正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挑戰。廣州白云湖數字科技城黨組成員、副主任洪芹華形容這一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如服裝產業,在電商、直播等互聯網消費興起,個性化定制、小單快反等消費新趨勢倒逼下,服裝產業‘以產定銷’的傳統生產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洪芹華說。
曾勇在家居行業中也看到類似的趨勢,“以定制家居為例,傳統做法是設計師設計好一張桌子一個柜子或者一組產品,然后批量生產一萬個,再分銷給供應商,最后在終端給消費者選購。而現在做法完全不同,定制家居行業要將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制造一體化,最大化收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給出精準方案,再轉化成規模化生產出優質優價的產品服務廣大消費者。”
新舊動能轉換的動能仍在持續積蓄中。洪芹華認為,一些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缺乏內需動力。“成本過大、效益不明顯是部分企業主動升級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新機何在?
轉型應從“全鏈”著眼“新處”著手
既要出圈,又要閉環——這是傳統行業面對的難題,也是實現躍遷的機遇——誰能率先做到這一點,誰就能迸發出難以想象的活力。
在這方面,廣州的獨角獸企業SHEIN就是“模板”之一。從研發、設計、技術輸出、柔性生產、電商銷售,甚至到最后的二手時尚商品循環利用……SHEIN對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都有較強的掌控力。SHEIN之所以能將“小單快反”玩得這么“溜”,離不開柔性按需供應鏈標準和創新技術的研發。而在生產制造環節,SHEIN更持續向產業鏈供應商輸出“數字化柔性按需”生產模式與供應模式,例如Forever21、澳大利亞設計師AliceMcCall等都已經開始應用SHEIN的創新供應鏈。
致景科技則在“云端”實現了“出圈與閉環”,他們的探索是“天工選款平臺”——一套全流程的云端協同生態體系,從大數據流行趨勢研判、數智設計打版、面輔料采購、大貨生產,到倉配物流一體化、一站式柔性供應鏈服務,全流程都由AI、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全鏈路數智化技術推動,高效匹配服裝“小單快反、以需定產”的新業態。以設計打版環節為例,“天工選款平臺”通過數智Fashion3D系統實現數字樣衣、3D線上打版,設計師、版師、服裝廠隨時隨地可以在“云端”線上查看樣衣,參與審版,推新款的速度大大提升。在生產環節,通過“易菲”服裝制造數字化系統,工作人員可實時監測生產狀況、提升工廠生產管理效率。廣州的一家服裝廠在引入致景科技的Fashion3D后,在服裝的設計打版周期上從T+5交付提升到T+3,設計成本降低了70%。
從“大”到“強”,還需“全鏈”著眼、“新處”著手。眾多行業者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產業的未來,屬于能在全產業鏈“打通關”的玩家。
既有核心技術,更有設計高度的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得主鄧兆萍,夢想著做一個全產業鏈平臺。她計劃以軼綸95纖維為核心技術,搭建一個功能性紡織服裝產品全品類銷售平臺。
廣州市人大代表林綺芳對鄧兆萍的計劃很感興趣,“我所在的職業技術學校既有電商,也有設計的專業人才,完全可能建立產教聯盟,為廣州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兩人在調研現場就對產教聯盟的可行性進行了一番討論。
謝寶劍認為,新質生產力在整個傳統制造業的全鏈條都可以發力,從原材料、生產端、設計研發端到市場渠道拓展等各個環節嵌入,進而提升傳統產業的生命力,延長其產業鏈條,以及降低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要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和要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數據,利用AI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結合市場需求,找準轉型的發力點。”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峰著重指出,數字化轉型是服裝產業向新質生產力邁進的核心環節。“通過數字技術對產業鏈進行全面重構,不僅包括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還包括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市場需求的精準預測和個性化定制服務的提供,徹底顛覆了從消費端到生產端的傳統運行邏輯,重塑了商業模式,重構了生產組織方式。”
調研建議
推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讓企業勇于轉型大膽升級
如何讓企業利用數字化轉型的動力更足,是多位調研組成員共同關注的問題。
打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組合拳是首要的。“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是貫穿于全產業鏈的,因此政府部門的政策協同非常重要。”謝寶劍認為,政府要把握好“度”,尤其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做好銜接,在推動一系列科技創新的政策上,既不能一哄而上,又不能缺乏支持。
“可以搭建平臺與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洪芹華說,“特別是大力推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從根本上降低企業數字化升級成本,打通企業‘不想轉’的痛點。”
日前,“耐心資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提及。這一“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著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能提高產業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確定性”。曹長林也關注到財稅政策引導和金融活水支持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特別是對傳統產業更新換代要進行一定的金融扶持,通過私募或產業型基金來助力產業融合,讓傳統產業發展得更好。”
探索“新型現代學徒制”讓“數智”轉型“有人可用”
中高端人才是研發創新的重要支撐。林綺芳認為,廣州在人才培養上應要有系統觀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養鏈的前端,即產教融合”,林綺芳說,“要解決人才斷檔和接續培養的問題,基于產業園區的‘產教聯合體’是重要選項之一,盡快充分利用廣州的傳統產業優勢,在新賽道和新平臺來構建產教融合聯合體。”
林綺芳還提到了一種“新型現代學徒制”。所謂“新型現代學徒制”,與以往那種“跟我學,什么都聽我的”的培養模式不一樣,即借助學校和企業“雙主體”“雙老師”建立“長學制”。“換句話說,隨著學生從中專到高職,甚至到本科階段的升級,他的師父可能一直在變,但‘升學與就業并重’理念一直貫通于整個學制中。”她說,“如此一來,中專并不是職業技術學生的終點,而是起點,他們的路能越走越寬,傳統產業自然也會有更寬的路徑。”
加強“協同共享”讓產業創新“靈感”不斷
梁納新將家居家具行業的轉型拓展總結為兩個“度”:深度和寬度。“如辦公家具領域,廣州已經有一些頭部企業投入到醫療養老細分領域中;在傳統紅木家具領域,更多的企業以國潮文化、非遺文創、歷史經典等融入產品開發與營銷中。”陳峰則更看重新型材料的應用,“材料是構筑穩固而強大的產業基礎的重要支柱。新材料的研發不僅可以推動服裝產品性能升級,還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結構調整和價值鏈的提升。”他建議:“培育壯大服裝產業新質生產力,應加強產業數字化建設,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深度整合與優化,構建高效協同、反應迅速的產業互聯網體系,進一步提升產業效能和市場適應性。同時,要立足于地方文化資源與傳統工藝的獨特優勢,通過創新設計和工藝再造,賦予服裝產品更高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以此實現從‘制造’向‘智造’乃至‘創造’的轉變。”
如何讓產業創新“靈感”不斷?洪芹華在日常工作和調研中發現的秘訣是“協同共享”。“要鼓勵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構建開放的生態系統,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和創新團隊參與,共同推動產業升級。”
調研手記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
“紡織服裝行業算傳統行業嗎?”在調研過程中,有調研組成員向鄧兆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后者略為思索后回答:“紡織服裝行業既是傳統行業,也是朝陽行業。通過材料、設計和生產力不斷變革、創新,才能走在時代前列。”鄧兆萍的回答,用于評價其他一些傳統行業也同樣適用。
新質生產力大潮既起,無人愿意置身事外;產業躍遷的火焰點燃,無人可以隔岸觀火。
于傳統產業從業者而言,轉型升級可能是“生死考驗”。在本次調研中,調研組和記者們接觸到的多數傳統行業從業者都清楚認識到:所謂傳統不是包袱,而是積累,更是資源。他們大多擁有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專業沉淀,即便如希音這樣的產業“新貴”,其創始人團隊在供應鏈里的長久積累,才是它能迅速崛起的關鍵。也許他們沒有站在風口,但是他們早已歷經風雨,能敏銳感受到風向的變化。“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沒有人比傳統產業從業者更能領會這句話的真意。
于全產業鏈參與者而言,雖然人們往往更喜歡聽到“從0到1”的創新“故事”,但“從1到10”乃至100、1000的拓展和更新也同樣重要。傳統產業的積淀正是那個“1”,沒有這個“1”,后面再多的“0”也毫無意義。傳統產業是產業生態的“底座”,失去了“底座”,再多的AI、數智化、機器人都可能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在對待新質生產力的態度上,“喜新”理所當然,但“厭舊”殊不可取。
于一個城市而言,傳統行業的成功轉型,更具有全局意義。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韌性十足、沉淀深厚,如何更好發揮傳統產業韌性、激活原有產業資源,既是必答題,又是新機遇。正如廣東省定制家居協會秘書長、廣州定制家居展創始人曾勇所說,對于廣州來說,傳統產業的升級,其實是“持續深化全球‘定制之都’和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推動特色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定制化轉型升級,最終將有望培育一批新的“廣州定制”“廣州設計”品牌。新質生產力在全產業鏈條的滲透,要求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能在城市乃至大區域的一體規劃中發生“聚變”,迸發出更驚人的能量。在這個“聚變”過程中,傳統產業完全有可能催生和反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他們提供創新靈感和應用場景,甚至打開一片全新的藍海。
百花萬木齊爭春,才是產業生態的“理想之城”。
(來源:廣州日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