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洋塑料垃圾的新生
茫茫海面上,如果塑料瓶等被隨意丟棄到海里,并一直停留在海水中,它們會被分解成微型塑料,對海洋、海中生物乃至人類造成持續性、永久性的不良影響。如何將它們回收,變成有用的資源?
來自中國浙江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給出了答案——通過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追蹤并監控塑料污染的整個生命周期,涵蓋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銷售等環節。近日,該項目從全世界2500個提名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度“地球衛士獎”。
海洋塑料廢棄物如何通過“藍色循環”獲得新生?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收集與存儲:多種方式提高積極性
傍晚時分,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黃礁島海灘上,出海歸來的漁船靠岸。這一趟,船老大老陳漁獲頗豐。忙著卸貨的他特別囑咐船員,把用過的廢棄漁網、泡沫塑料、塑料瓶、塑料袋,還有和魚一起打撈上來的海洋廢棄物搬下船,交到附近一個名叫“小藍之家”的地方。
老陳說,他一般通過“浙里辦”App申報需要回收的塑料瓶、漁網、廢油等廢棄物。如果出海時船上的廢棄物太多,在這個App里申報位置和物品信息,就會有“海上滴滴”漁船前來回收。
海灘邊,附近的漁民和志愿者穿著藍色馬甲,用夾子撿起一個個被海水沖到岸邊的塑料瓶,裝進塑料袋,胸前的攝像頭完整記錄下他們撿拾的過程和位置。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瓶子真實來自海岸線3公里范圍內,如果他們越界,電子圍欄程序會進行提示。
這些塑料瓶同樣會被送往“小藍之家”。在那里,每個塑料瓶的回收價是2-3毛錢,而在一般的垃圾回收站,一個瓶子的價格是3分錢。
“小藍之家”是海洋廢棄物的收集儲存站點,廢棄物在這里被分類、壓縮。以塑料瓶為例,它們將被壓縮成瓶磚,送往造粒工廠,制作成塑料粒子,生產出更符合國際生態環保理念的高價值塑料產品。為提高前端收集的積極性,產品出售后的收入將“反哺”給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人員。這是來自海洋的廢棄塑料瓶,比一般塑料瓶的回收價格高出近10倍的原因。
在臺州市椒江區港口,有一個形如盒子的倉庫,它的名字叫“海洋云倉”,這是一個智能化的處理系統,可以對船舶污染物、廢塑料瓶、漁網漁具等廢棄物進行智能分類、暫時儲存、深度凈化、預處理減量。經過壓碎處理,海洋廢棄物體積減量能達到九成,大幅降低后續的運輸成本。
令人驚訝的是,“海洋云倉”里工作人員不多,而是依托多種物聯傳感技術、高自動化控制技術、數字化監管技術等高科技,實現了遠程無人化控制。在距離這個“海洋云倉”200多公里的浙江省杭州市,作為運營方的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通過AR眼鏡,能夠遠程操控“海洋云倉”各個系統,并檢修設備。
再生:無人化車間唱主角
收集的海洋廢棄物,將被轉運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公益組織“藍色聯盟”成員之一,擁有國際認證機構頒發的海洋塑料回收再生認證證書。
記者在現場看到,廠房外很多白色大包整齊碼放,里面裝著待處理的塑料瓶;廠房里傳出巨大的機器轟鳴聲。車間里,幾名工人觀察著機器運行狀態。威立雅華菲公司運營總監付現偉說,公司已基本實現生產過程無人化,以確保產品標準化、高質化。以塑料瓶為例,它們將在這里進行分類、深度清洗、熔融造粒,變成成品塑料粒子,獲得新生。
在清洗車間冷洗線,塑料瓶將被拆包清洗,去除可能沾有的油污、污泥、塵土等雜質。清洗后的塑料瓶需要經過自動光學分選儀,剔除顏色和材質不同的雜質,并配合人工分選進一步去除雜瓶。分選后,材質、顏色、品質相同的瓶子被破碎,得到瓶片。經過冷洗、分選后,塑料瓶片看起來已經干凈了,但仍然會有一些雜質和異類沒有被完全剔除,需要更精細的高溫清洗和分選。
“海洋塑料經過海水長時間浸泡,回收后色值偏黃,海鹽含量較高,物理性能更低,對清洗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付現偉告訴記者,公司特別改進藥劑工藝、約95攝氏度的高溫攪拌蒸煮工藝,對瓶片表面含有的海鹽、果糖、泥沙、膠水、油墨等充分熱洗。通過高速摩擦,將瓶片表面的附著物清除后,光學分選機再次進行精細分選。瓶片質量是否過關,還需要經過嚴格檢驗,只有雜質含量小于控制值的瓶片,才能進行篩選。
在巨大傳動帶上,這些瓶片被平整送入擠出機熔融,熔體經過過濾器后去除雜質,最后切割成為大小均勻的再生塑料粒子。出廠前,實驗室會對塑料顆粒進行測試與檢查。“通過這些環節,海洋塑料質量可媲美正常渠道的塑料。”付現偉說。
目前,威立雅華菲公司已處理上千萬個從海洋回收的塑料瓶。通過調整造粒工藝,工廠能生產食品接觸等各種級別的再生塑料粒子。
產品:機器“巧手”編織高質面料
經國際認證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較傳統的再生塑料能升值一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廢棄物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有著更高的附加值。在“藍色聯盟”成員企業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海洋塑料粒子將被制成各種面料,這些面料主要出口給一些國際服裝品牌。
海洋塑料粒子如何變成面料的?據杭州新生印染市場總監傅小玲介紹,粒子可以通過與棉花、麻、羊毛等纖維融合成為短纖,也可以用機器直接將粒子拉成長絲;然后通過紡紗,將纖維制成一圈圈紗線。
在中試車間,記者看到一排排紗線在針織圓機的“巧手”編織下,變成一卷卷坯布。隨后,坯布被送往染整生產線。在幾臺轟隆作響的氣流缸里,它們將被染上各種顏色。完成加工后,面料進入恒溫恒濕的測試間,完成一系列測試,以確保質量符合國際標準。
由于海洋塑料來源并非標準化,染整加工過程中需要解決很多技術難點。傅小玲說,海洋塑料制成的紗線含油量、含雜量高,染色中容易造成色花不勻、色牢度差,以及其他一些問題。
為此,新生印染公司技術人員進行了攻關。比如,在染色加工過程中篩選除油劑,提高前處理溫度,通過降低染缸的升溫速率,延長染色保溫時間,以確保坯布染色均勻性。
“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這些海洋塑料制成的面料、成衣,在質量、性能上一點都不比其它再生衣物差,在國際市場上也很搶手。”傅小玲說。
出廠:印上可視化追溯“身份證”
海洋塑料制成的產品在出廠前,還有最后一步——印上帶有“藍色聯盟出品”字樣的二維碼,這是每件產品都有的專屬“身份證”。
這個“身份證”的特別之處在于:它通過物聯網設備,記錄了海洋塑料收集、存儲、轉運、再生、制造等整個過程,并利用區塊鏈技術生成唯一的二維碼,以保證產品真實來源于海洋塑料。
在一個用海洋廢棄物制作的文件袋上,記者掃描上方的二維碼,顯示的圖片里寫著:該文件袋含有6.5克海洋塑料,消費者此次購買行為可減少0.32個塑料瓶產生,減少8.45克碳排放,圖片下方配有收集者的頭像照片。點擊可視化追溯按鈕,可以在地圖上看到該產品“從海洋到貨架”的整個流程。
有了這個“身份證”,效果立竿見影。“藍色循環”項目發起方之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光輝說,國內外很多企業為履行社會責任,都愿意采購價格更高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以及制成的產品;但是依靠傳統手段,很難辨別這些塑料粒子是否真實來自海洋塑料廢棄物。公司研發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可視化追溯系統,解決了這個難題。
截至目前,浙江已有237家產業企業、1.02萬艘船舶加入“藍色循環”,沿海老人、漁民、志愿者積極參與,參與人數達到6.18萬人次。項目累計收集處理海洋廢棄物1.09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2254噸,減少碳排放約2930噸,一線收集人員每年增加收入約1.3萬元,漁民獲得超1億元的綠色低息金融貸款。
對全球來說,海洋塑料污染的體量仍然巨大。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國沿海,改變正在發生。作為“藍色循環”的參與者之一,浙江漁民郭文標從前看著海里的魚越來越少,有時候一網下來,里面摻雜了大量的廢棄物。“我們靠海吃海,更要愛海護海。現在大家都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每次出海回港,都自愿把廢棄物帶回來,不給海洋添負擔。”郭文標說。
【記者手記】
以“高收益”解決“無人收”的問題,以“高信用”解決“價值低”的問題,以“高回饋”解決“可持續”的問題……浙江“藍色循環”項目改變了以往政府為治理主體、財政提供資金的治理模式。它依托以“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平臺,整合了管理部門、群眾、企業等多方力量。
“藍色循環”項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為世界各地希望采取行動減少塑料污染的政府、企業和社區樹立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目前,中國多地正在進一步推廣“藍色循環”模式。相信隨著更多人參與其中,環境保護、海洋保護將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和實際行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