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爾克孜族刺繡:馬背上“繡”出游牧風情
圖木舒克市的托云牧場坐落在帕米爾高原懷抱之中,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這里草原蒼茫,遠山如黛。清風拂過牧場氈房,也吹進了托云牧場帕米爾刺繡合作社(以下簡稱:刺繡合作社)的每一個角落。
托云牧場帕米爾刺繡合作社的刺繡作品 孫晨慧/攝
走進刺繡合作社的加工坊,十余位繡娘手持繡針,穿針引線,飛速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
柯爾克孜族是長在馬背上的高原游牧民族,刺繡作品天然帶有游牧色彩。以黑、白、紅等濃郁色彩為主,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皆為方寸布料上的常客。
柯爾克孜族刺繡歷史悠久。2008年,柯爾克孜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1981年出生的吐孔·沙熱是刺繡合作社的創始人。憑借柯爾克孜族代代相傳的刺繡手藝,5歲的吐孔·沙熱跟隨母親拿起了繡花針。
2000年,吐孔·沙熱在牧場開辦繡品小店,起初僅有三四個人擠在20平方米的空間里。隨著規模擴大,2015年,她正式注冊成立帕米爾刺繡合作社。如今刺繡合作社已發展到60名社員,熟練“繡手”43人。
托云牧場工作人員阿克馬乃介紹,刺繡合作社的繡娘們年齡在40歲到70歲之間,她們大多來自牧場的普通家庭。利用業余時間,大家將祖輩傳下來的刺繡技藝融入到制作柯爾克孜族服飾、氈帽、掛毯等各類繡品中。
今年44歲的維吾爾族繡娘熱衣木古麗·克力木見證了刺繡合作社數十年的發展。她告訴記者,僅用數周時間,自己就掌握了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基本技法,逐漸成長為今天的熟練“繡手”。這里工作時間自由,多勞多得。
另一名維吾爾族繡娘努力曼古麗·買加買提也在刺繡合作社工作多年,她感慨道:“我最初在牧場居住,來到刺繡合作社后,和柯爾克孜族的姐妹們互相學習,彼此了解了更多的民族文化。”
2019年,通過援疆資金支持,托云牧場為刺繡合作社新建了占地517平方米的刺繡基地,配備了繡花機、縫紉機和數控刺繡機床等設備,極大改善了生產條件。
如今,刺繡合作社的產品種類繁多,從壁簾、被子到帶有“民族團結”“相親相愛”字樣的各類繡品。它們不僅銷往周邊的阿圖什、烏恰縣等地,還通過零售、與當地服裝店合作、承接學校校服訂單等方式,不斷拓寬市場。
“原來大家都是手工制作,速度很慢,現在有了現代化設備,產量大大提高。今年,我們年收入預計達到40萬元。”吐孔·沙熱表示,未來希望更多人了解柯爾克孜族刺繡,同時合作社承接更多訂單,帶動更多當地人增收致富。
托云牧場帕米爾刺繡合作社社長吐孔·沙熱介紹柯爾克孜族刺繡 孫晨慧/攝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