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煥發生機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平衡國際貿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紡織業的完整產業體系優勢和多年轉型升級累積形成的韌性凸顯,整體發展穩中有進。不過,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價格競爭加劇,加之國內消費需求不夠旺盛,紡織業也遭遇了不少傳統產業面臨的共性挑戰。
我國紡織業產能大,但由于鏈條長、創新發展的能力不均衡,紡織企業生產設備尚未實現數字化轉型全覆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今年二季度對重點企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調查顯示,約51%的受訪企業反饋更為聚焦原有產能改造升級。同時,紡織工業也具有環境敏感性,相關部門圍繞推動紡織工業綠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紡織企業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現象。紡織業要鞏固傳統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轉型升級中挖潛能,加快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
在高技術纖維創新引領下,纖維“萬物可織”的趨勢更加明顯,智能紡織品、高性能紡織品在航空航天、大健康、新能源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紡織業要加大在前沿材料、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領域的研發力度,實現原始創新技術積累、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加快形成網絡協同、大規模定制、小單快反等智能化、柔性化、網絡化生產方式,通過機器人技術、AI技術應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效能,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行業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節水、低碳、再生循環技術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減碳降碳,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從消費端來看,目前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25公斤左右,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在消費需求日益多元的當下,人們除了追求舒適度、耐用度,對紡織品的工藝、設計等也有了新期待。對紡織行業來說,未來消費將更加集中在滿足升級型和個性化需求上。紡織業要從需求中尋找創新點,根據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的變化,加強新材料、新技術在終端產品的應用,完善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創新研發體系,滿足消費者不同類型的升級型需求并提供相應產品。同時,將材料、工藝、設計創新有效融合為時尚表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研究和轉化,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商業開發,加強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產品的活態傳承與市場應用,通過現代技術和設計運用,將國風國潮融入傳統織繡紋樣,提升文化承載力。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與時尚產業融合,廣泛應用個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大智能穿戴、綠色健康、復合功能性產品的開發力度。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出口國。2011年以來,我國歷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全球占比均超過三分之一,國際競爭優勢明顯。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供應鏈調整加快,紡織行業也面臨復雜嚴峻的外貿形勢。受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加之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憑借要素成本優勢拓展市場,導致出口需求減弱。2023年,我國在美國、歐盟、日本紡織品服裝進口額中所占比重較2010年前后的峰值分別下降了17.2個、12.8個和26.3個百分點。鞏固紡織品服裝的國際競爭優勢,需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持續優化出口結構。依托產業鏈研發及制造優勢全面提升中高端紡織制成品品質和附加值,同時穩步擴大纖維新材料、紡織裝備出口規模,培育外貿新增長點,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中高端市場份額,依托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政策機遇,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份額。二是發展國際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跨境電商健康有序發展,搭建海外銷售網絡平臺體系,提升渠道控制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重點培育具有跨國資源整合和國際化布局能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引導其通過綠地投資、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在海外布局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研發設計中心等,提升對國內產業鏈的帶動作用以及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資源控制力、市場影響力。三是持續高水平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充分利用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環境穩定、投資環境優化、便利化措施增多等有利條件,在紡織領域開展雙邊、多邊產業投資合作,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紡織產業示范項目。
?。▉碓矗航洕請?nbsp;作者: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