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擺地攤:創業從這里開始
大學生熱衷擺地攤
每個周末的清晨,王媛和她的3個室友都會早早起床,來到學校附近的早市。擺出五顏六色的衣服,王媛便吆喝起來:“衣服便宜賣,有興趣過來看看啊……”很快就有不少人停下來挑選衣服,王媛招呼著這個,又去照應另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王媛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她幾乎每個周末都會來這里。去年暑假,她第一次來這里擺攤,一天就賺了500元,從此一發不可收。
“因為鄰居是開服裝廠的,所以能拿到出廠價。”王媛的聲音已經喊得沙啞了。她賣的衣服主要是中年婦女的款式,所以就把地攤擺在買菜婦女比較多的菜市場附近。有時候她上到外貿的服裝,就會把地攤擺到學校旁邊。
王媛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同學都在擺地攤,賣什么的都有。
南京大學的劉虎(化名)從高二時就在迎春花市上擺地攤賣花,已經快3年了,他說:“生意這種東西,不像期貨,不是一賠就全沒了,如果賠只賠一部分而已。”他解釋,花市有人會專門低價收花,如果賣不掉就轉給他,這也不會有很大的損失。他認為,擺地攤比較容易上手,而且投資成本較小,資金回籠速度很快,運營相對簡單一點。
據了解,南京師范大學附近的漢口西路是一條創業街,不少大學生在這里擺設地攤,經營時尚服飾和各類文化用品,絕大部分經營狀況良好,特別是每年大學新生入校后,各店生意非常紅火。另外,南京不少高校在校園里專門開辟了超市、報亭等,勤工助學的同學可以賣報紙、文具以及生活用品等,賺取生活費。另外一些高校會定期舉辦跳蚤市場,有很多大學生通過擺地攤的方式來進行商品交易。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許多大學生認為,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大海,隨時有危險,但是仍有不少大學生選擇“小本經營”,通過擺地攤、開網店等多種簡單操作的形式來賺取第一桶金。
擺地攤積累創業經驗
“擺地攤,面子全都得放下來,什么困難都可能遇到。”方全勝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大一時,他為躲避城管,“打游擊”似的擺過近3個月的地攤,主要賣數碼產品。“今天擺,明天收,顧客都對你不信任,對售后服務不放心,顧客自然非常少。”擺地攤的經歷,讓方全勝認識到實體店的優勢,也領悟到不少生意經,比如要注重進貨渠道,盡量避免多次“轉手”,否則利潤太低,他十分看重對顧客的服務,“我們做到同價質優,加上優質售后,就不怕沒市場”。跟同行競爭,他學會了讓利,同樣一副耳機,商場和超市里都要賣22元,他只賣15元;同樣一個U盤,數碼廣場里要賣上百元,他只賣55元。
短短一年,方全勝從擺地攤成功“升級”為擁有兩家連鎖數碼店的學生老板。他精心打造了數碼店的服務理念:這里什么都有,這里從不關門,這里東西很便宜。
比起擺地攤打游擊,方全勝認為實體店經營簡直輕松多了。但他至今感謝那段“不輕松”的擺地攤經歷。現在,他一個月能正常進賬4000多元,因為業務繁忙,他還招聘大學生過來幫忙。
記者調查了解到,大多數大學生在擺地攤的過程中體會了創業的艱辛,他們并不看重能賺多少錢,而是更加注重這種經歷所帶給他們的收獲。
“奧運大廚”謝曉飛從擺地攤開始,就遇到了一系列麻煩。附近居民嫌油煙太重,他們的“移動廚房”不得不一天換兩個地方。有好幾次,因為去得晚了,他們的“地盤”被別人占了,謝曉飛就耐心地跟對方交涉,幫人家重新找地方,直到人家滿意為止。剛擺攤不久,一個同行曾找到他們“叫板”:“你們炒的菜我也會,不見得比你們炒得差。”這讓謝曉飛很揪心,他認為,即使是擺地攤,要是沒特色,生意就很難做起來。于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特色,自選配菜的半自助炒菜是他們打出的特色招牌,顧客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任意挑選蔬菜讓他們炒。最近他們又準備推出特色水果炒飯。
謝曉飛認為,現在擺攤是為以后真正的創業打基礎。要開店做老板,光會做菜是不行的,還需要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能賺錢最好,不能賺錢也是一份寶貴的經驗積累。”謝曉飛笑著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