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紡織企業:突圍“用工荒”
地點:山東濰坊昌邑
鄉言:你說人口紅利還能保持多久,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有沒有發展前景? ——三叔
紡織工人越來越難找,當初跟我們一起織毛巾的其他廠,大部分都不干了。 ——表哥
大年初一,到三叔家串門的鄉親絡繹不絕。四年前,三叔離開了老村,搬進了新村剛裝修好的五間新房。因為仍是平房,離老村又近,所以備受爺爺青睞。年前,爺爺從城里回到三叔家過年,在他的指揮下,三叔把家堂(大幅祭祖圖畫)掛在南屋。
跟三叔一樣搬到新村的村民大概40多戶。老村本離城很近,新村更是倚城而建。三叔說因交通工具越發先進,這些年下地干農活兒的人越來越少了,進城工作的人多了起來。三叔設在老村里的小廠子也逐漸感受到了招工難和用工荒。
三叔下海
村里很多人都要進廠
“2000年剛開始干這行時,熟練工人還比較容易招到,當時的工資也低。”
2000年,在銀行工作的三叔萌生了下海的念頭,經過多番合計和籌劃,三叔辦起了毛巾縫紉加工的小廠子。“紡織業是支柱產業,那段時間先后進入這個行業的人不少。”三叔說。
昌邑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鄉,清朝年間產自柳疃鎮的絲綢便源源不斷地流往海外,在那時誕生了一批批背著“柳綢”闖南洋的昌邑人。改革開放至今,紡織行業依然是市里的支柱產業之一,形成了絲綢、紡織印染、服裝加工等多門類的大紡織工業格局。
三叔廠子所從事的是紡織行業的一個小環節,主要業務是對已織好的半成品毛巾進行縫紉加工,制成成品后銷往各地。建廠之初,老村里的幾間房加上幾臺縫紉機就是廠房和設備,接到訂單后,小廠子正式開工。
“2000年剛開始干這行時,熟練工人還比較容易招到,當時的工資也低。”三叔說,小廠子建起來后,本村和鄰村的很多人都來報到,要求進廠干活兒,離家近上班方便,當時廠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解決了不少就業問題。
小鳳就是其中一員,2001年小鳳到廠子里找三叔希望能進廠工作,她曾是城里大服裝廠的縫紉工,嫁到本村生完孩子后便辭掉城里的工作。三叔的廠子就在村里,方便回家照顧孩子又能賺錢。“她是個熟練工人,工資要求也不高,一天十幾塊錢。”三叔回憶說當時招工比現在容易多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