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小微制鞋企業艱難行進中尋求突圍之路
冬日的溫州陽光和煦,位于雙嶼中國鞋都工業區里的溫州奧得利鞋業的車間里,2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線上完成一道道的工序。
溫州有著“中國鞋都”之稱,其雙嶼街道是起步較早的工業基地,其中制鞋企業占街道總數的80%以上。街道內的中國鞋都工業區,集聚著康奈、巨一、東藝、查理、飛禽等知名鞋企,也“蝸居”著一眾小微鞋企。
奧得利鞋業便是其中的一家,與多個同類企業租住在一幢廠房內。這家小型制鞋企業主打出口,產品銷往歐盟、美國。企業負責人朱閩告訴記者,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加之溫州本土經歷了2011年高利貸崩盤、擔保鏈斷裂等危機后,市場反應較為冷清。整個園區內已經不復往日的熱鬧,不少企業已放假,再待來年開工。
“外貿的旺季是7—9月份,和那個時候相比,現在兩條流水線只開了一條,工人的數量也少了將近一半。”朱閩說,“現在手上的單子也做的差不多了,正在找一些新的單子做。”與同幢樓內的其他企業相比,他們的日子已算不錯。
但這與前兩年的行情已不能同日而語。奧得利2012年生產訂單達100萬雙,今年則只有60萬雙,縮水了近一半。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到差不多過年才放假,還需要找別人來幫我們代加工,今年還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奧得利的生產主管湯富勇告訴記者。
近來,朱閩開始接觸、聯絡多個外貿公司,以拓寬海外市場。“歐洲的訂單季節性強,打算通過外貿公司接一些拉美、非洲的單子,大家現在好像都開始做這些國家的。”他告訴記者,出口歐盟的貿易壁壘增多、原本的華僑訂單減少……開拓新興市場成了活下去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去年1-10月,浙江省對非洲出口鞋5.2億雙,出口量占同期浙江省鞋出口總量的28.6%,增加98.9%。作為浙江鞋業的生力軍,溫州鞋企也占據了一塊“大蛋糕”。1-10月,溫州實現出口917.3億元人民幣,下降0.8%。在統計的10個行業中,增幅最顯著的則是溫州傳統的制鞋業,同比增長8.5%,達42.6億美元。
恢復中的鞋企也有隱憂,溫州出口鞋業行業洗牌開始加劇。溫州檢驗檢疫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溫州出口鞋類實際生產企業為1046家,與去年同期對比,新增出口企業184家,倒閉、停產206家,出口企業的變動率達31.15%,比去年明顯提高。其中,新增企業大部分既無經濟實力基礎,又無外貿基礎,基本上屬于“匆匆進,匆匆出”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淘汰率達52%。
“轉型升級說說容易,要做還是挺難的。”朱閩說,以制鞋業為例,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機器換人”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尚無明顯的方向。像奧得利這樣的出口企業,企圖建立自身品牌,提升附加值,缺乏資金和海外具體的銷售渠道,無疑前路坎坷,困難重重。
同時,在網絡經濟勢頭不可阻擋的當下,朱閩還瞄準了電商的路子,嘗試開拓國內市場。他認為,網絡銷售打破了這些固有的銷售渠道,市場拓展相對容易,易于推動企業的發展。
對此,溫州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一力指出,隨著從本地到歐盟、非洲市場的變化,有部分企業會在競爭中淘汰,溫州未來將不會有這么多獨立企業。如果每一個企業都有獨立細胞,過分的豐富將無法做強做大,一般企業只可能具備部分的功能。
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表示,過去依賴國內外巨大市場的階段已經過去,如不進行新的變革,例如走品牌設計創新等轉型,將在競爭中被淘汰。未來將會是塊狀的產業集群式經濟,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中心,小企業為其做配套和代工。小微企業需要有獨特的創新和競爭力,或實現差異化競爭,方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生存下來。
“小微企業不能一個人突圍的,要么抱團,要么傍大款,利用大企業的品牌。”張一力說,小微企業家們應該探索適應自身的小企業配合大企業模式,這可有效利用小企業的勞動力優勢和大企業的品牌優勢。溫州并沒有類似汽車這樣的大產業,這需要從各方面進行調整,由此,過去的溫州模式也會隨著發展有所改變。
徐劍鋒建議,搭上網絡經濟的順風車,也是突圍的一種方式,走得快的企業,必然能分到市場的蛋糕,但做大做強之后,也需再一次考慮轉型升級的難題。
“網絡經濟是一個機會,但這是雙刃劍,有風險,虧空的人也很多,被淘汰也是市場的選擇。”張一力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