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郎去家族化 邁進文化創意產業
黃光裕家族與陳曉之間的國美爭奪戰讓遠在福建的利郎(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王良星心里泛起了一陣小波瀾。
黃光裕的案例更像一個中國企業家“去家族化”心理歷程的一個預言,他的痛苦與掙扎同樣真真切切的考驗著中國為數眾多的家族企業家們。
王良星就是被考驗的一個。在“去家族化”管理的過程中,同樣大刀闊斧,不給自己“留后路”。
巧合的是,利郎上市后,王良星在公司治理方面給自己動的一個最大手術的“捉刀人”正是國美電器的前副總裁欒熙忠。
家族的外來新基因
如何“跳出服裝做服裝”,是王良星一直思考的。
2010年4月,利郎新到一位重要人物,新任COO(首席運營官)欒熙忠,也是唯一一位在公司沒有持股的副總裁以上高管人員,這是利郎公司“家族基因革命”的第一步。
欒熙忠何許人?
回溯到1999年,欒熙忠在美國的沃爾瑪公司負責國際審計部門工作,也正在這一年,隨著沃爾瑪在中國的發展壯大,欒熙忠自然的被派到中國市場。和很多跨國公司中國籍高管的命運一樣,欒熙忠被中國本土的同類型公司盯上并挖走。
2007年,欒熙忠離開沃爾瑪中國,正式加盟國美電器,任職副總裁,同樣負責物流管理及零售門店運營。其實早在2004年,欒熙忠就與國美電器碰出了火花。
出于對創業及投資基金的好奇,2008年,欒熙忠正式開始投入運營德國的一只專業體育品牌基金——United Sports Fund,可惜的是,他在這只基金的職業生涯仍舊很短。
2009年,欒熙忠加盟太平洋(601099,股吧)產業投資基金,在這只PE基金中,他具體介入到了東方家園項目的管理運營中。
但是這兩年的投資生涯再一次提醒欒熙忠,他“感覺自己還是擅長實操,做實體”。
在欒熙忠不斷變換的職場身份中,利郎公司的王良星卻總是不斷地出現在他的身邊。
“幾乎王總每次到北京我們都見面。”欒熙忠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欒熙忠聽人講到王氏兄弟的故事,他對王良星所執掌的利郎也開始慢慢觀察。
“溫州人吃苦耐勞,閩南人除吃苦耐勞外,還有更務實的創業和守業精神。” 欒熙忠說。具體到利郎本身,欒在王良星身上看到了一種近于瘋狂的事業觀,“他真正的能夠把服裝業當做生命來經營”。
王良星每次出國,都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買衣服。不管到哪里,他都要到當地的服裝店看一看,遇到好的款式,馬上買下來,然后去慢慢研究、觀察。
欒熙忠對一件事特別印象深刻。有一次幾個人去王良星家看一個他從外地“淘”來的褲子,但到家里之后到處也找不到,經過一番折騰,最后從洗衣機里把褲子搜了出來。令人意外的是,王良星為了馬上展示給大家看,當即把濕漉漉的褲子穿在身上。
而欒熙忠的到來,也是利郎把“跳出服裝做服裝”的理念正式付諸行動的開始。
“跳出服裝做服裝”
“他一直嘗試以一種更企業化的戰略來不斷地‘扶正’利郎,”利郎(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胡誠初認為,“上市后,利郎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要設法否定自己的過去,只有否定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最終才能打破單純的服裝業視野”。
怎么樣才能跳出服裝業的視野?
王良星的設想是,把國內外最優秀的服裝設計師請進來,加以培養。然后通過資本孵化的形式,支持這些設計師們把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商業價值。
按照欒熙忠的話說,未來不排除 采用天使投資的形式,資助一些設計師將創意轉化為品牌,支持內部創業,進而形成獨立的企業。
這是利郎公司近期最要緊的一個項目之一,接下來將持續投入兩個多億元建設一個能夠容納服裝設計、藝術、美術、音樂等元素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但整個項目下來,預算“大概是5個億”。
“我們希望能夠聚集國內外對服裝設計有興趣的人,把他們聚集到這里,接受最頂尖的服裝設計培訓。然后鼓勵并資助他們進行創業,培育新的服裝品牌。” 欒熙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在利郎的五年規劃中,Armani是其一個目標,要達成這個目標,不斷地推出原創品牌是必修之路。為了跟世界時尚基因充分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其邁出的第一步。
隨著利郎第二代品牌L2的推出,其在產品創新上的需求和力度都同步加大,而一支不斷創新的設計師團隊,對利郎來說,彌足珍貴。欒熙忠能夠出現在利郎的家族基因中,多多少少體現了利郎突破自我的決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