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過時的經典——“老粗布”
在我國古代,手織布產品是出自深閨佳人之手,僅限于女人茶余飯后用于消遣、或作饋贈之物,在現代,手織布(又名老粗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更多的也是作為一種文化、工藝產品,如今,老粗布以高端格調、品質天然、綠色健康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人群的追逐,尤其是家紡產品。老粗布家紡產品手感厚實又美觀,是品位家居、健康環保的最佳選擇,用它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已成時尚。
我國紡織文化源遠流長,在機織布出現之前,老粗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紡織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大汶河遺址就有“紡綸”出土。商周時期誕生了木質紡織工具——腰機。漢代出現斜梁機,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元明之際,人們已將多種手法揉于棉織工藝中,使粗布制造技術趨于成熟。到了清代,老粗布甚至晉身為特殊的貢品,成為宮廷御用之物。
據史書記載,公元638年,當時盛行“京師城里賣白衫,白疊行鄰比廛間。”此言出自方勺在《泊宅編》卷三中,“今所貨木棉,特其細緊者爾。當以花為勝,橫數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織為布,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布。”
白疊布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純棉老粗布。在當時,皇室貴族里穿純棉布衣甚為流行,純棉手織布亦作為向朝廷進貢貢品以及外族友邦鄰國的貴重傳統禮品交換,用以建立國際經濟外貿關系。由此可見,純棉老粗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老粗布運用純手工織造,并注重紋樣的精細與平行度、間隔距等,這樣做出來的被面、床單柔軟舒適,與肌膚的親和力也更強,不僅具有透氣,吸汗的特點,而且冬暖夏涼,不易起褶皺、防螨止癢,不褪色、不起球、不卷邊、耐水洗、不起靜電等。
老粗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棉件制品,其用純棉構造,結合古老民間手工織造圖案工藝,既是傳統的藝術品,也是文化品位的體現、身份地位的象征。
民間藝術作為一個國家文化歷史的結晶,是其獨有、與眾不同的優勢,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創造,是無名匠師美化生活和解決實際需要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世代相傳、富有藝術造詣的作品。
沒有受到商品化污染過的藝術,它們往往凝注著濃郁的鄉土感情,孕育著美好的藝術想象。民間藝術的成就,還在于它真實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理想、意愿,是在共同的愛美感情基礎之上形成的。
在當今崇尚綠色,回歸自然、低碳環保的消費潮流中,老粗布產品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贏得了消費者的寵愛,在保留其純樸的本質與魅力下完美結合現代時尚設計感,戴著新型光環重返潮流舞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