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經濟折射出中國服裝業的尷尬與困境
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盛事,對于服裝品牌而言,已經變成了一場愈演愈烈的商業爭奪戰。可以說,奧運既是全球體育競技場,也是世界商業品牌秀。尤其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奧運會這樣的大型體育賽事猶如一劑強心劑,是刺激經濟發展,也是企業打造品牌的極好契機。
在這次奧運會上,有幾件事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埃及山寨門事件。埃及奧運代表隊穿上了中國制造的山寨隊服,其負責人承認服裝是贗品,卻又認為“質量足夠好”。當我們還來不及反應,耐克公司已將為埃及運動員免費提供的正品參賽服裝運抵倫敦。“免費”的關注遠遠超過了真正贊助所需要的代價。
而在劉翔受傷之后,耐克新創意廣告迅疾出現在各大媒體,“愛運動,即使它傷了你的心”的溫情廣告將耐克自身的風險降到了最低。在突發事件的處理、營銷手段的運用和快速反應能力上,耐克都展現出很強的反應力和競爭力。如果商業上也算是奧運賽程,無疑我們這一波錯失了很多良機。
另外一件是美國議員抵制美國奧運隊服事件,這批奧運禮服是由美國奧運代表隊的長期贊助者拉夫勞倫委托中國大連的服裝企業大楊創世進行生產的,不僅本屆美國隊服是大楊創世生產的,上屆北京奧運會美國隊服其實也是大楊創世生產。
本來,這是一個絕佳的奧運營銷良機,僅僅2000多套這么小數量的服裝需要單獨制版、快速生產,這種類型的訂單對代工企業而言,需要很高的品質控制要求和快速反應能力,也不是隨便一個企業能在短時間內就能保質保量就能完成的,這也符合大楊創世自我宣傳的最大的單品單裁公司特征,從這個角度而言,大楊創世正好可以借助事件大力宣傳產品高品質,進而推動品牌高端形象,助推生產型企業向品牌型企業轉型。
但是從應對策略上來看,大楊創世卻自稱“躺著中槍”,為下屆奧運可能丟失訂單而嘆息,并沒有借事件更多發力,多少有點浪費奧運營銷機會之嫌。
幾起事件折射出中國服裝業的尷尬與困境,一是雖然具備了生產一流產品的能力,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無法得到一流產品的附加值;二是沒有規則約束,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做假仿造大行其道;三是在消費需求把握、危機處理和事件營銷等方面的能力嚴重不足。奧運會明里是各國運動員的較量,暗地卻是波濤洶涌的商業競爭。
對企業或品牌而言,要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完成另一個賽場上的角逐,需要的不僅是快速反應能力,更是長久積蓄的商業智慧。拋開商業利益,只做一件證明中國制造的事情,對中國服裝企業和產業來說都是具有正向意義的事件營銷。
倫敦奧運讓人無法回避的是“中國制造”這個話題。特許奧運紀念品65%來自中國,128種參賽服裝,中國生產了23種,毛巾和床上用品7類,其中5類產自中國,由此可見中國制造在世界服飾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有人說“中國民族品牌占領了倫敦”,其實何止倫敦,中國制造早已遍布全球。但遍布全球的背后,中國制造也似乎成為低質廉價的代名詞,有人甚至將山寨直接翻譯成madeinchina,這實在是讓人痛心的事。
中國是世界服裝的生產車間,也是眾多國際品牌的貼牌基地。改變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中國制造”的尷尬局面,走向“中國創造”的良性循環,是眼下中國服裝企業亟需思考的問題。
中國服裝行業已經進入拐點期,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轉型都迫在眉睫,“中國制造”的硬條件眾所周知,而軟實力則亟待提升,這也要求服裝企業能夠有更開闊的視野、能夠迎合消費趨勢的變化、能夠有更靈活的商業意識,抓住成功的瞬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