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質量做上去是國內服裝企業解決高庫存最有效的方法
國內服裝企業遇到了怎樣的困境?庫存到底有多少?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如果全國所有服裝企業生產線集體停產三年,也不會出現“冬季凍人”事件,穿衣不成問題。“服裝企業的庫存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消化完。”三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春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一項統計顯示,僅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貨總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82億元。在這個數字爆出之前,上半年42家服裝企業總積壓庫存483億元的狀況已經令人咋舌。
記者調查:
服裝企業庫存問題普遍存在
作為一家發展一年多的服裝公司,杭州海域時裝董事長鄭元慶昨日無奈地向記者承認:現在的庫存問題很嚴重。
“對我們成長不過一年多的服裝公司來說,品牌上的競爭力不足是意料之內的,活動促銷做得再好,也不如一家有美譽度的牌子能輕松賺取消費者的目光。”鄭元慶說。同時他認為,淘寶商城等電商大舉搶占市場,分走了很大一塊利潤。
鄭元慶說,就是在自身局限、外加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海域還是大膽創新,試水O2O商業模式,想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最終因為人力、技術上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選擇放棄。
面臨類似問題的服裝企業,遠不止海域一家。“之前競爭不充分,看不出來誰強誰弱。現在狼來了,就是生死大戰了。”面面俱到國際輕紡空間副總經理方紹波在提到服裝行業的現狀時說。
方紹波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外因,在于網絡品牌及網絡銷售的沖擊以及ZARA、UNIQLO、H&M、GAP等快時尚品牌的夾擊;而內因則是傳統的備貨模式沒有適應市場的變化,反應滯后,加上市場需求急劇下滑。“雖然市場正在洗牌,但對消費者來說,卻是一大利好消息。” 方紹波說。
企業應對:
企業探索自救之路挺過寒冬
“只有賣不了的價,沒有買不了的貨。面對大規模的存貨,只有放低身段降價處理,想等3年再重新成為流行是不太可能的。”浙江凱喜雅服飾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張彥哲說,她認為,雖然流行趨勢有輪回的趨勢,流行過的款式和顏色過若干年后會再“殺”回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需求的更新,新的流行款式一定會增加新的元素,“即使是體育品牌,以前如果注重舒適健康,現在一定會增加時尚等概念。”
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解決大量服裝庫存,成了令不少國內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
為了消化服裝庫存,海域時裝選擇降價促銷、讓利客戶的方式。同時為了幫助下面七八家代理商減緩庫存帶來的經濟壓力,海域會在他們訂貨的時候給予換季換貨優惠。“我相信,只要把握住了市場和經營,中國服裝市場的這塊大蛋糕還是很誘人的。” 鄭元慶說 。
此外,電子商務也是海域較為看重的。鄭元慶透露,現在探索出來的和京東商城的合作模式,是一條可行的路徑,“在京東這樣知名度較高的網站上銷售自己的貨品,可謂雨露同享。”
與此同時,面面俱到國際輕紡空間則把眼光放到了服裝行業的上游市場——服裝面料行業上。方紹波認為,服裝行業與服裝面料行業唇齒相依。只有適應電商品牌對面料的需求,在面料提供的速度、品種數量、交貨方式以及選擇供應商的方式上有所創新,才能一起挺過這個凜冽的寒冬。
專家觀點:
求美求新的需求越來越成為主流
針對國內服裝企業庫存積壓現象,有關專家也有話要說。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良表示,服裝庫存過大,與近兩年的國際經濟大環境有關,“各個國家經濟都不太好,直接影響了服裝的出口。廠家的外貿訂單少了,而生產規模擺在那里,外貿產品一下子又難以轉化為內銷,就造成了積壓。”
此外,馬良認為,目前國內的服裝品牌一般都走中低端路線,無法占領國際高端服裝市場,“即使是國內比較大的運動服裝品牌李寧,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困難重重。”
“如何面向國際市場,同時把內貿做起來,是現在很多國內服裝品牌要做的事。”馬良說。他認為,把質量做上去,是國內服裝企業解決高庫存問題的最有效方法,“現在很多消費者寧可多花錢去買國外品牌,也不買國產服裝,主要還是因為質量問題。”
此外,浙大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鳳進認為,現在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已經從“穿暖”轉向“穿好”,大批量生產的時代已經開始向“個性化定制”時代轉變,求美求新的需求越來越成為主流。
“服裝的時尚性越來越突出,因此服裝設計業的發展將成為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鳳進說。同時他表示,就產業轉型來說,未來的服裝業將更趨向于個性化、生態化、情調化、符號化和功能化,服裝中的知識含量、信息含量和文化特征會越來越多,“服裝業將從勞動密集型走向知識密集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