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經營賺錢的秘密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快時尚≠賺快錢,解析快時尚品牌經營的秘密。
有人說,Zara更像一家物流公司,而H&M、優衣庫則分別是設計公司、技術公司。從快時尚洋品牌逐鹿中國市場,可以看到傳統行業的“轉型術”。
當諸如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快時尚國內品牌收縮戰線時,Zara、H&M、優衣庫等洋品牌卻快速搶灘中國市場。目前,國際十大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突破1000家。在后來者不斷冒出的今天,它們的春天還會依舊燦爛嗎?國外快時尚品牌何以快速崛起?本期“比較”通過對三大洋品牌的解析,來揭示快時尚品牌經營的秘密。
Zara:極速打造平價奢華
Zara,西班牙Inditex集團旗下最有名的服裝品牌,1975年設立,位居全球第三、西班牙第一,它在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57家專賣店。

Zara在業界廣為關注并不為奇。它以“一流設計、二流材質、三流價格”打造了平價的奢華,不僅精于對大牌設計的聰明“創新”,也因其對產業鏈的嚴格控制造就了其品牌形象和地位,極速供應鏈模式被當做業界典范。
“相對于快速來說,我們更關注的是質量和準確性。”Zara全球傳訊官Jesús Echevarría曾對媒體表示,Zara就是在對的時候把對的貨品呈現給顧客。我們想讓顧客通過實體店和網店,看到Zara對潮流的熱情,并能接觸到這些單品,這就是我們的想法。“在他眼里,”準確時尚品牌這一稱謂或許可以更好地定義Zara.
在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品牌專委會秘書長、上海錦坤文化發展集團創始人石章強看來,Zara的極速反應能力主要體現在極速信息轉換能力以及極速供應鏈生產能力。這一強大的產業鏈控制模式讓Zara在幾個品牌中成為佼佼者。
“我們一直在說Zara是平價快時尚,這5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石章強說。
他認為,現在市面知名品牌大多以產品的差異化設計進行品牌定位和差異化競爭,新產品同時配合大量的廣告宣傳從而在市場上創造一種流行,但這種模式下需要企業對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傳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難免出現消費者不買賬的情況,預測失誤則是最直接的庫存緣由。
“Zara則反其道而行之,做到第一時間了解和確定消費者的需求,并想盡辦法以最快的速度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石章強表示,這種做法給Zara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Zara的快速反應能力恰恰就是支撐這家企業持續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的基礎。
Zara設計團隊每天都會出現在電影院、酒吧、街頭以及各種時裝發布會現場,從各種各樣的時尚潮流信息來源中捕捉與匯總當前的潮流指標,從中汲取頂級設計理念。而從極速供應鏈生產能力來講,Zara既包括傳統的外包流程,也有公司內部整合上下游一體生產的流程。
石章強表示,在生產小批量約束下,Zara對新潮流最敏感的款式采用垂直一體化生產,從設計到生產都在Zara內部完成,控制質量和速度。“成本雖然有所上升,但對于追求最新最快的時尚人群來說,價格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其次,Zara把潮流敏感部分外包給市場就近的供應商以保證速度,更多對價格敏感而不是對潮流敏感的基本款式則外包給亞洲供應商。兩者的結合則將“快”與“時尚”體現得淋漓盡致。
最后,Zara的自有工廠按照服裝類型實行高度自動化和專業化,并且集中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密集型環節,如樣式設計、剪裁、加工和檢驗等。在這個基礎下的極速供應鏈構建就對各個環節的聯通和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保證配送速度,Zara應用了地下傳送帶、激光條碼分揀、訂單直配、高速物流等配送手段,從設計到采購、生產、全球各地的服裝店上架銷售,全過程只需要15天時間,其中的配送速度是24小時到達歐洲、48小時到達美國 、72小時到達上海和日本的各個門店。
“的確,Inditex 公司對為其下屬服裝品牌進行生產工作的服裝生產廠具有絕對的控制能力。”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行業研究員許均松說。 {page_break}
盡管Zara模式被外界研究最多,但想要復制和模仿并不容易。
Zara已經在物流基礎以及信息系統方面建立了強大優勢,對于外來者而言,有一定的進入壁壘。英國倫敦亞當·斯密研究所研究員蒂姆沃斯托撰文指出,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沃爾瑪、亞馬遜和Inditex在本質上是物流公司,其競爭和絕對優勢就來源于此。
許均松表示,Zara在供應商管理平臺、物流中心等方面的絕對優勢,使得模仿者很難做到像Zara一樣快速、時尚、廉價。另外,Zara品牌的影響力和忠誠度較高,其他服裝品牌也難以模仿。
H&M:設計能力不同凡響
在《Zara引領快速時尚》一書中,作者恩里克·巴迪亞在談及Zara主要競爭對手時,第一個提到便是H&M,這是一家來自瑞典的集團,是歐洲最大的服飾零售商,Inditex上下都視其為國際勁敵。
相對來說,H&M并不具備如Zara般綜合完善的供應鏈,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成為值得稱道的快時尚品牌。依靠強大設計能力和多年的品牌忠誠度,H&M有足夠資格與Zara相抗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H&M在中國內地及香港新增71家門店。今年,公司準備新開超過70家店,并已在前4個月開設11家新門店,其中北京 4家、廣州1家,其余6家則位于二三線城市。
與Zara不同的是,H&M 本身并沒有自己的工廠,而是在世界各地設有22 個采購中心,700多家供貨商采購商品。H&M將60%的生產放在亞洲,其余生產線則在歐洲進行,其內部采用 OFS(Offer Follow up System)的信息系統跟蹤供應鏈的生產計劃。
H&M在全球各個時尚中心都擁有不可比擬的設計師團隊。160多位設計師,還有打版師、采購師等各個概念團隊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定制服務,每年在全球的專賣店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上萬種款式。此外,它還是第一家啟動全球性舊衣回收計劃的時裝公司,已在全球共計49 個國家和地區正式推出回收計劃。
“作為一家以時尚和設計為立身之本的公司,我們總部設計師每天不停地汲取靈感,并把新點子迅速轉化為服飾,給大家帶來最新的時尚。”H&M大中華及東南亞區總經理Magnus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H&M能夠有效地留住老顧客,也能吸引新顧客,因為櫥窗以及陳列的服飾每天都在更新。
與Zara根據大牌進行創新不同,H&M設計采取了另外一種思路——與各種大牌推出合作系列。
2014年,H&M與華裔設計師王大仁合作,推出限量版的作品,延續這一設計優勢。“事實上我們是最早開始和大牌設計師合作作品的企業,我們希望不斷給我們的顧客帶來驚喜。”Magnus說。
在石章強看來,H&M能夠將設計體系化和結構化,快速地推出具備自身文化、風格以及品牌特色的產品,保證了品牌可以能夠快速地補充設計元素和流行趨勢。
“模式上面來說,H&M更加傾向于兼顧出貨時間和產品成本,速度雖不及ZARA,但是依靠著成本領先優勢在這一行業占有一席之地。”許均松說。
說起H&M,不得不提及Forever21。由于風格類似,兩者在產品定位、價格定位等諸多方面均有所類似,Forerver21也將H&M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其實兩者也有很大不同,Forever21號稱產品的生產地主要在加州南部,但實際大多數商品還是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勞動力低廉地生產,以獲取更大利潤。”許均松說。
石章強則表示,Zara和H&M都是生產商品牌,Forever21則更多是零售品牌或者渠道品牌,像服裝賣場一樣,由第三方供貨,Forever21進行大流通大周轉,以量取勝。
“由于Forever21鋪貨周期短,更新快,在數量以及更新速度甚至追比Zara.H&M更新周期相對較慢。”許均松表示,Forerver21本身有10年的線上渠道經驗,相對線上運營更容易突破,比較重視電子商務,而H&M在中國并不重視電子商務,線上業務相對較少,其優勢則在于店面鋪陳。
優衣庫:具有出色創新基因
相對于前幾個品牌均標榜時尚元素來說,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則開創了另外一種風格。
這是一家具有出色創新基因的日本服裝品牌,全名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是指通過摒棄了不必要裝潢裝飾的倉庫型店鋪,采用超市型的自助購物方式,以合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