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制鞋業目標的方向世界鞋業頂端
在全球制鞋業的版圖中,中國無疑是最為強勢的大軍團,因為在全球年產鞋量150億雙的份額中,“中國造”已超過100億雙。中國制鞋業的轉移危機以及產業升級的緊迫性,全球制鞋業新的格局如何變化,已成為全球業界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受國際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短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中國制鞋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制鞋業如何保持全球最大產鞋國和出口國的地位?如何從低端市場走向中高端市場?如何從數量型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國和出口國
從全球范圍上看,目前世界制鞋大國主要是亞洲的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全球現有各種制鞋企業3-4萬家,制鞋業及鞋材、鞋機等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總計近1000萬人。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國和出口國。近幾年,中國每年生產各種鞋超過100億雙,占全球制鞋總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類制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出口國。2007年,中國鞋類出口總值為253.1億美元,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鞋類生產國。印度目前年產鞋約20億雙,約有4000家制鞋及相關企業,其中約500家為大型企業,3500家為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產量約占印度鞋類總產量的60%到65%;大型企業一般能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主要為國際品牌加工。
巴西是全球第三大產鞋大國,其女鞋品質和價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份額,目前巴西有制鞋企業7200家,從業人員約30萬,年產鞋7億雙,年出口鞋在1.8億雙左右。
越南是全球第四大制鞋國,約有400家制鞋企業,從業人員約50萬人左右。越南現年產鞋4-6億雙,其中90%產品出口。2006年,越南鞋類出口總值為35.5億美元;2007年1-10月鞋類出口總值達32億美元,同比增長9.9%。
意大利是歐洲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老牌制鞋大國,目前年產鞋約2億多雙,51%的產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場。西班牙是歐盟國家中第二大鞋類生產國。該國年產量為1億雙左右,由于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的競爭,使西班牙鞋業徹底改變了商業策略。如今,他們已將產品定位從主要以中檔為主轉向具有設計項目的、高品質的高檔產品上。
西班牙制鞋業已由低成本的生產中心轉向全球中端及高端鞋類生產地之一。葡萄牙也是歐洲重要的鞋類生產國。2003年有制鞋企業1900家,年產量為9180萬雙,近年在不斷減少。葡多數鞋廠主要為意大利等國的鞋商生產,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產業的轉移,葡制鞋業在經歷一段不景氣時期后,開始重新定位,走向以中高檔產品為主,崇尚自我設計,創建自有品牌,開發國際市場的道路。
中國也是鞋產品消費最具潛力的市場
一方面,2008年底開始的經濟危機使歐美市場持續萎縮,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一些亞洲國家的消費能力和意識的不斷增強,鞋產品消費市場的增長空間極大,而中國將是鞋產品消費最具潛力的市場,也是鞋類產品出口最具潛力的目標市場。
在鞋類消費市場方面,目前全球鞋類產品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兩類地區,一類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另一類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及地區,如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據國際有關統計資料表明,進入21世紀后,全球前10名的年鞋類消費大國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法國、德國、英國、巴基斯坦。在上述國家中,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人口眾多,擁有巨大的鞋產品消費市場,但同時這些國家擁有大量的制鞋企業,其產品可滿足大部分國內需求,對外部產品需求不大。
10年間中國制鞋業持續保持增幅
制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其發展和轉移受到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原材料供應、環境保護以及銷售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由于全球主要消費市場和鞋業制造商、批發商及零售商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必定要考慮上述幾方面的重要因素,使得全球制鞋業的重心在不斷轉移。早期的全球制鞋業的中心在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代末、90年代初,又轉移到了土地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產業資源更豐富、投資環境更完善的中國內地沿海一帶。
至1996年,中國已成為世界鞋類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在其后的10年間,中國制鞋業一枝獨秀,不斷發展壯大,每年都以10%-20%的增幅在發展,成為全球鞋業頭號大國。這期間,越南和印度的市場也為國際鞋業巨頭提供了另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的產業選擇地,從而使兩個地區的鞋業獲得快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85%的鞋類產品,成為全球制鞋業的中心。
中國制鞋業不乏優勢但競爭激烈
中國制鞋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憑藉優質的投資環境以及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已經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各種鞋類生產的產業集群,建立完善的鞋業成品和鞋材市場以及鞋類的研發中心和資訊中心等。
雖然中國制鞋業如今也面臨著國內政策因素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影響以及來自印度、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中低檔鞋類方面的競爭,在高檔鞋方面又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競爭,但中國制鞋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是其它國家難以匹敵的。印度雖然人口眾多,土地廣大,價格和中國差不多,但其原材料配套、產業基礎和產業工人等方面仍很難和中國競爭。越南雖然是中國鞋業特別是臺資鞋廠轉移的首選,但隨著越南鞋廠的增多,勞動力和土地的成本將會超過中國內地,而越南的原材料供應,產業基礎以及內銷市場的潛力更難以和中國相比。
正如聯合國工業司官員所言,在相當長的時間,在全球很難找到比中國更好的適合制鞋發展的國家。亞洲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國也認為,至少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制鞋業不會轉移到其它國家去。當然在目前形勢,部分不適合在新環境不繼續發展的鞋廠關閉或轉移到別的地方,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中國制鞋業將走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道路
中國制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流潮,中國承接國際制鞋業的轉移,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鞋業生產中心和銷售中心,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發展平臺,并且已基本占據了全球中低端的鞋產品市場,而使傳統的制鞋大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已放棄中低端市場,全部轉向高端市場,南美的巴西的制鞋業也開始轉向高端市場。這是一種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
中國制鞋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今也開始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電力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環保要求趨嚴等問題,一部分鞋廠(主要是人數龐大的大廠或不規范的小廠)面臨著關閉和轉移的抉擇,也有部分鞋廠關門大吉或者搬遷到其它地方。盡管中國制鞋業的競爭優勢是明顯的,但如何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內的生存環境,把握好市場的發展機遇,也是業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按照業界有關專家人士的分析,今后中國制鞋業的發展必然要從低端市場走向中高端市場,要從數量型向品質型和效益型轉變,產業升級換代是必走之路,因而,從數量上看,中國鞋業的生產量和出口量或許今后將有所下降,但品質將得到提升,產品價格和出口總值將會不斷增長。第二,中國制鞋業的產業轉型和轉移是大勢所趨,一部分有創新能力和規范性較強的企業,將走向產業升級的轉型之路,一部分依靠生產成本取勝的企業將轉到內地生產成本更具優勢的地方,如廣東珠三角制鞋業已開始向東西兩翼相對較落后地區轉移,溫州制鞋業已向西部地區轉移。第三,產業布局更趨合理。經過產業調整大洗牌之后,中國制鞋業的產業布局將更加合理。比如廣東珠三角鞋業將形成新的格局,東莞形成國際中高檔鞋品的加工基地和國際鞋業總部基地;廣州形成國際鞋業、鞋材業的市場貿易中心展覽中心和研發中心;鶴山、溫州形成男裝鞋生產基地;惠東、成都形成女鞋生產基地;潮州、揭陽一帶形成工藝鞋加工出口基地。而福建泉州晉江一帶形成全球運動鞋生產基地。第四,內銷市場不斷擴大,中國本身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目前中國人均年消費鞋僅為1.7雙,在今后幾年內,中國人均年消費鞋類提高到3-4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而,中國有能力的制鞋企業應提高產品的設計及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內市場建立、培育和發展自己的品牌和建立市場行銷管道,更好地拓展國內市場。第五,創立品牌拓展國際市場。中國鞋已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但品牌卻不是中國企業的,絕大部分是加工貼牌的,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應加快在國際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和行銷管道,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創造更大的產業優勢。
中國制鞋業今后的發展目標應是產業的國際化,和市場的全球化。在與世界制鞋業的博弈中,中國制鞋業若能立足國內市場,確保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進而發展全球化的品牌和管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動信息、技術、營銷等多方面升級,實現制鞋業的可持續發展。
&nb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