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價格猛漲背后的真相
國慶黃金周,在各大商場一片火熱繁忙,紛紛打折促銷的市場背景下,消費者們卻發現今年秋裝的價格集體“喊”漲,“內地品牌的服裝價格漲得兇,都快趕上國際一線品牌了”。以前商場里普通品牌的衣服基本還是以三位數為主,現在隨手拎起一件毫不起眼的薄羊毛衣,標價在千元以上的并不少見。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今季的秋冬裝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左右。“這幾年鞋類、男裝、童裝價格差不多翻番,女裝的漲幅也在60%左右。”
服裝價格為什么會猛漲?思其原因很容易令人想起國內每個季度都會上漲的CPI,在整體物價普遍看漲,原料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服裝業隨大流本也不稀奇。但如果再深入調查,卻會發現問題不是那么簡單。因為服裝業的成本主要是棉花,而今年國內的棉花市場卻是一番暴跌的景象。今年三月份以來,棉花價格一路暴跌,從去年每公斤14元到現在每公斤只有8元,幾乎被腰斬,棉賤傷農之幾成事實,為了防止棉花價格繼續下跌,有關部門在9月8日啟動了臨時收儲措施,但兩周之內幾乎沒有任何交易,棉農們不甘于低價出售,只能硬扛。
總之,今年的國內服裝市場價格看起來有點詭異,一方面是終端消費者在承受漲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上游的棉農卻又在承受賤賣的壓力,中間的差額去了哪里呢?
客觀地說,隨著紡織品服裝進入高成本時代,服裝企業確實也在面臨著原材料、勞動力、物流、融資等成本的上漲壓力,但單是成本的增加其實并不足以支撐今年國內服裝市場這么高幅度的價格上漲,因為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服裝產業鏈中,生產成本“撐死占標價的30%”。按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的說法,一件服裝,標價的1/3是屬于廠商的,而廠商的利潤可達到一半,也就是說,一件服裝,只有標價的1/5~1/6是成本價。其余則歸批發商、代理商和百貨商場分享。
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數字看到服裝業金錢的流向。這兩年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范圍內的服裝公司經營狀況普遍不好,比如著名品牌Esprit
今年的凈利潤就比去年同比大幅減少約98%,“優衣庫”、“ZARA”等品牌公司的利潤也在下滑或增速收窄,但中國的服裝公司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服裝板塊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406.27億元,同比增長22.4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6.29億元,同比增長49.12%,利潤是銷售額增幅的一倍多,可見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了服裝公司利潤大增。
按照常理,服裝行業處于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中,并不存在價格壟斷,消費者有非常強的用腳投票能力,為什么還會出現服裝業價格暴漲而且得逞的情況呢?這大概與中國服裝消費市場的畸形脫不開干系。在服裝產業鏈各環節的共謀下,中國服裝市場上假洋品牌遍地,打折促銷等“類價格欺詐行為”大行其道,消費者消費心理被誤導,而市場價格監督機制又不健全,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國服裝市場上的畸形價格。
都說價格由市場決定,但畸形的市場必然有畸形的價格,而畸形的價格又反襯出市場的畸形。最近有一條中美物價對比的微博被瘋狂轉發,里面就提到,中國人收入比美國人低許多,但在美國買條李維斯牛仔褲只需20美元,在中國卻要400元人民幣。這400元的李維斯牛仔褲可說是畸形市場價格產物之例證。
或許畸形的不止是服裝市場。據報載,成都一個小偷偷了6件珠寶,獲刑12年零1個月,小偷當庭居然喜極而泣:原來這6件珠寶商家標價總價值在百萬以上,如此案值可判無期。而最終經物價局鑒定,法庭認定這些珠寶價格只有8.9萬元......人們應該感謝一下小偷,她無意中揭開了這畸形市場的面紗,讓世人知道了這市場里一些價格背后的真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