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年內網絡服裝品牌或將超越傳統企業
11月23日,第四屆中國服裝電子商務峰會在深圳舉行。100多家國內電子商務企業就服裝電子商務發展、網絡品牌塑造等話題展開交流。
電子商務的幾點思考:
一、為什么電子商務能在中國發展這么快?從基礎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有幾個方面:
第一,年輕的網民結構。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互聯網首先從年輕人開始,而且一直以來,在兩年前、三年前的時候,18到24歲的年齡段網民占一半以上。30歲以下的網民占70%,這兩年有所改進,因為一年一年都在成長。年輕的網民結構在互聯網世界里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特色。因為網民相對年輕,在網上容易嘗試新鮮事務。在網上購物,在網上購新的款式,買到便宜的東西,特別容易形成口碑傳播。
第二,網民對互聯網的以來。這也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特色。主要是我們平面媒體、報紙、電視輿論單調劃一,互聯網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互聯網成為這些網民最倚重的媒介。
第三,被擠掉的業余時間。現在城市發展特別快,工作結構很快。多數人從早到晚,一早出門,到晚上八九點回到家里,路上交通還很擁堵。業余時間很大程度上被工作、事業的追求擠掉了。這跟發展網上購物特別有關。
第四,中國人的性格和社會關系。如短信,短信在中國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形成一個短信的產業。我認為是社交和人群社會的矛盾,產生了短信大發展,產生了短信產業。網購也有矛盾在推動著中國網購超長的發展。簡單歸納了社交的單一性和多元化生活方式的矛盾。
第五,中國對創業與經商的熱衷。人人都想創業,人人都想經商。對中國夫妻店、父子店情況非常普遍的。中國人腦子特別聰明,碰到任何艱難險阻都能堅韌不拔的克復。中國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跟西方國家比要差很多,但是電子商務發展是全世界難得一見的高速增長。
所以,經濟與社會不平衡發展成為我們電子商務發展的高速驅動力。
二、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有幾年的高速發展?
互聯網見得到的一些事情就是互聯網的熱點,兩三年,甚至一兩年轉換一次。最早是門戶熱。我們認為門戶是遏制了互聯網的咽喉,門戶是屹立不倒的生存形態。很不幸三五年以后,門戶的旗幟雅虎被搜索引擎公司Google超越了,搜索引擎,當Google發展的時候,認為一定會超越微軟,會成為全世界的科技公司第一。但是Google現在也面臨非常巨大的挑戰。像facebook、社交網絡、無線互聯、蘋果手機,面臨的挑戰還是方方面面的。坐穩老大的地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中國從當年門戶到SP、短信、網絡游戲,中國開始熱起來,熱了兩三年,接下來會熱幾年呢?這也是關心的。
現在看到的是一張美國在線零售和零售業整體發展的對比圖,經歷了差不多三個階段,也經歷過100%,70%、80%的高速增長,到了互聯網泡沫破了以后,也就是2000年、2001年,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就降到了30%、40%,維持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以后增長跌到了20%以下,這是美國這十幾年的發展軌跡。雖然電子商務零售低于20%的,仍然高于一倍。
中國的情況是08年以前數字基數太小,增長率百分之好幾百的。08年開始從120%的增長現在也開始滑落到80%的樣子。事實上我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這兩年感覺到電子商務越來越熱,但是增長百分比是逐漸走低,這是一種自然規律,要服從大數規律。淘寶商城的成交額成交500億,增長200%,現在成交2000億,也只是達到80%的增長。
2011年正望咨詢的預測是80%的增長,80%到50%之間還能維持幾年,會不會像美國一樣掉了20%以下,這是我們關心的話題。
中美之間在線零售做一個對比,對比不是絕對值的對比,而是網上零售占網下零售的百分比。美國在2010年年底的時候達到了4.3%,在中國2010年年底的時候只達到了3.3%的樣子,落后1個百分點。2011年按百分比計算,中國網上零售占比可能會超過美國。大家可以想到很多中國互聯網領域中超過美國很多數字。包括網民、微博人數。微博單個博客的粉絲都是第一的。但是這是一個絕對值,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有人口基數。如果按百分比算,相當于GDP第二,如果按人均的我們排名全球97位,一到人均數字就不是美好的了。5%意味著消費者花100塊錢就有5塊錢花在網上的。美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比例。
中國電子商務還有幾年好的發展前景?跟美國比,美國已經發展十多年了,電子商務從淘寶創立來算也只有7、8年前的時間。在淘寶之前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幾百萬、幾千萬,不值得一提。中國網民的普及率30%多,美國已經接近80%,網民消費者的滲透率這個數字還有很大的潛力。
上海能夠接近70%,北京65%,杭州能達到65%,廣州、深圳只有60%以下,50%多一點。中國中西部的省份只有40%多一點。一百個網民當中平均只有不到50%,兩個人才有一個人在網上購物。這地方的潛力是非常大的。關鍵問題是已經在網上購物的人平均購物次數,按照三十個城市的統計,在上海、杭州這樣幾個地方可以達到每人每年購物十幾次。在其他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很多每年只有購物一兩次。他們這些人如果每年購物三四次,或者繼續發展下去超過10次的話,又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電子商務。對網購的一個特別大的驅動。這就是走向成熟的互聯網,年輕人上網購買來有限,但是一年年都在成長,年輕人也意味著他們購買力在增長。
傳統企業發力電子商務。傳統行業在電子商務走的最早,普及率最高,最有電子商務意識的傳統行業。除了服裝行業以外,其他行業我們想象最不容易做網上零售的行業,比如家具、建材、裝修,這些全國各地都已經在嘗試,而且有一種好的模式在推廣。網上零售的前景,隨著傳統品牌的介入,前景還是相當無限的。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農村。上海、杭州領先于全國,北京、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又是第二批的。蘇州、無錫、寧波、溫州,包括佛山、中山第三梯隊。這就是中部的省會城市,西部的重慶、成都、西安,潛力非常大。我們做網上零售的人從消費者的分區看還有很多工作可做,還有很多潛力可挖。{page_break}
為什么互聯網總是超越我們的想象在往前發展,我們想不到的事情,互聯網都做到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就想到了互聯網本質的問題,互聯網將要把我們傳統領域當中的商品以及跟商品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分層分批的溶解掉,把它們互聯網化、電子商務化,這是一種趨勢。互聯網的容積率是非常驚人的。現在書店經營很困難,音響出版業更不用說了。報紙在中國情況不太嚴重。在國外,像美國有好幾個經營一百年的報社倒閉了,有的用一美元賣掉的。
電腦城現在很少有人想到去電腦城買電腦配件和手機,這都是互聯網把商品和商品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溶解掉了。把它互聯網化了,把它容在自己的懷抱里,傳統經濟面臨著互聯網的變革。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服裝行業,特別是品牌企業,介于安身立命的中間渠道。也就是渠道銷售,這一定是互聯網目標。
電子商務泡沫的問題。
看電商,看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那些提出騙子論的這些人,他們做的風投,如團購網站,本身存在很大的忽悠,紛紛倒閉裁員。還有風投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B2C網站,只能靠低價吸引消費者,他們的日子很難過。我們特別要記住的一點是泡沫只是電子商務時代潮流向前推的過程中產生的現象。互聯網也產生巨大的泡沫,5000多點跌到1000多點,泡沫非常大。對互聯網不看好的非常多,就是因為不看好所以納斯達克的投資人就不去追控互聯網的股票。幾年時間泡沫現象就過了,我們看到了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互聯網。一定不要被泡沫論嚇退,電子商務風光無限。
越來越多的上網,越來越多的人網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網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購。去年做了調查,網購的人群當中,有同等比例的人說到網購的樂趣。接近20%的人說網購的樂趣要大于逛街的樂趣。40%的人說網購和逛街的樂趣大致上一樣的。20%的比例的人逛街要比網購樂趣大一點。網購是有樂趣的,不是枯燥的網上行為。
越來越多的人網購了,這個趨勢是不變的。要接近消費者,互聯網是最有效的手段。互聯網有你的存在才能找到他們。
現在淘寶上做雙十一促銷,在聚劃算上面做推廣。這些是我們區域清庫存的做法,只是電子商務的第一步,電子商務的下一步等到清庫存已經變成一個不是主要目的,要在網上賣新品,要在網上拓展消費者,要在網上幾個億的消費者,選擇目標定位,賣出消費者歡迎的款式,滿足網上消費者的需求。所有的環節,包括設計、生產、供應鏈管理、物流都要圍著消費者轉的時候,下面的課題可能更嚴峻一些。
毛澤東說過一句話,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我想對電子商務從業者來說,戰術上要重視互聯網,戰略上更要重視互聯網。關于服裝電子商務的未來,可以簡單地說一個數字,美國有一個權威的咨詢機構認為2010年的時候,美國網上銷售服裝比例占全部服裝消費比例的30%,但是在座的可以想想,中國會在什么時間達到30%的比例。我們正望咨詢的快則三年,慢則五年。現在是10%,三五年的時間達到30%,這也是中國電子商務受全世界矚目,美國投資者曾經一度特別追捧中國的互聯網、中國的商務公司、上市公司的主要理由。
結論:
渠道一定會被互聯網蠶食。網上渠道和網下渠道有點像互聯網電視,跟圖書出版業、報紙、雜志一樣被蠶食,網下渠道未來發展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下一階段的電子商務、網購人群會從圖便宜轉成圖方便。不能以低價、折扣吸引消費者,還要關注新崛起的消費人群,他們更在意的是方便和周到的服務。還要關注的一點是無線互聯網。無線互聯網已經沖破了固網發展的天花板,使人隨時隨地上網、購物成為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