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服裝“質量門”問題源于對中國質量標準不了解
對進口商品的一種天然信任,讓浙江省工商局的這一次例行監督檢查備受公眾關注。面對50%的批次不合格率,人們不禁驚嘆:進口服裝并不怎么讓人放心。
長期以來,消費者已形成一個進口商品比國產商品質量要好的思維定式。但此次韓國進口服裝質量監測報告卻提醒消費者,對國外品牌不要盲目崇拜,不是進口的品牌,質量就一定好。
不過與此同時,在這次“質量門”中,部分問題產品的品牌擁有者和經銷商正在積極應對。對他們來說,“抽檢不合格”不僅僅是一次教訓,更是一次重新審視在中國銷售服裝的生產標準和如何更好地“入鄉隨俗”的契機。無論是跨國大企業,還是國外本土小公司,在這個問題上,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
“任何一個品牌在一個國家、地區銷售,都要符合銷售地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向記者表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標準可能不同,這就要求國外品牌要隨著銷售地的不同,調整產品標準和生產質量。如果調整不及時,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情況就會發生。
如今,服裝企業都是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采購。是否對中國的生產標準足夠了解,是否按照中國的標準組織生產、組織供應鏈,這就涉及品牌商的銷售意識問題。
王茁認為,哪怕是國際知名品牌,在進入中國銷售之前,要對中國的質量標準和約束機制有充分的了解,迎合當地的市場進行改變。
而一直以來的進口服裝質量堪憂的現狀,也說明很多國際品牌沒有完全按照中國的質量標準去生產,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中國標準和國外標準的差異度了解得不是很夠。
此外,相對其他國家的市場,中國市場大、地域廣,一些外國品牌擁有者可能對質量的要求有點松懈。
相比出口,中國服裝進口總額不過是個零頭。以2011年為例,據海關統計,我國服裝進口總額40.1億美元,而服裝出口總額為1532.2億美元。但相比國外,中國的確是個有強大魅力的大市場。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紡織部主任胡敏認為,國外的出口商、中國的進口商等對我國服裝產品的法檢項目不是很清楚,也是造成服裝質量問題的一個因素。
雖然近幾年中國對服裝的檢測標準逐步提升,相應的標準做了修改完善,胡敏表示,但從企業反饋的情況看,國外的服裝標準普遍比國內高。
雖然多家韓國品牌的中國分公司都提到“中國標準”、“入鄉隨俗”,但也都表示對中國標準并不是很了解,正在從服裝檢測、生產標準等方面預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記者還注意到,此次浙江省抽檢涉及的部分品牌的經銷商,實際上就是該品牌在中國的分公司。在制定生產標準時,這種直輸的模式,相當于自己跟自己提要求。因此,出現質量問題,就不足為怪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