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服裝產業要重視軟條件的建設
如今,“做了賣”和“買了賣”出口貿易模式正日益喪失競爭力,紡織出口企業應加強產品開發和原創設計,推廣自動倉儲和數字化配送,提供“一站式供應”,“打包式服務”,創造新的貿易模式。 此外,企業還應嘗試柔性制造和改善貿易流通。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采用如單件生產系統、在線設計、射頻識別RFID物流配送技術,以滿足快時尚,低庫存,高周轉,多品種的市場趨勢。
堅持清潔生產、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根基。清潔生產、CSR不僅是紡織產業的軟約束,更是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體現。事實上,這已是國際紡織貿易的必要條件,因此,這不應是被動戰略,更應是中國紡織的主動戰略。沒有進口就不可能實現比較優勢,過度的順差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失衡的進出口貿易易引發摩擦。降低關稅,適度放大原料進口限制,行業應鼓勵進口先進紡織裝備,促進產業升級。此外,也應增加高端或是互補的紡織服裝消費品進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內需,提升國內時尚消費市場水平。總之,平衡的貿易政策才能實現包容、均衡、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整合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建設供應城和貿易平臺,這是國際市場的需要,也是中國紡織相對其他紡織出口國的獨特優勢。國內一些企業產業集群已有這種嘗試和時間,如溢達、浙江東方正在努力成為高效集成供應商。應加速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和區域布局優化。紡織產業的地區同構化和產業同質化是造成產業擁擠,競爭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各地區在規劃產業路線圖時應有清晰的市場目標,形成專業部門特色,明確在全國產業鏈乃至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在第三輪中國紡織產業轉移過程中,順勢確定各地的產業位置,以完成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化布局。
鑒于紡織服裝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問題,政府及相關金融機構應改變對紡織企業過緊的信貸態度,以扶植企業從純加工出口向品牌設計研發的升級,既使加工出口企業,由于外貿模式的變化,也需要營運資本和流動資金。重新審視棉花政策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纖維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纖維進口國和纖維制品的進口國。從總體上,大量纖維原料的進口和纖維制成品出口有利于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擴大中國經濟的規模,推動了中國經濟向上升級。因此需要全面考量棉花進口配額和稅制,需要專題研究政策利弊。無論如何,因為進口原料價格和數量限制而影響中國紡織產業競爭力甚至形成國內棉價和進口紗價倒掛顯然不合理。
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和產業生存環境的建設。這里不僅是硬設施,如通訊、交通、資源,這些方面有待改進,更重要的是軟條件,如減少交通物流收費和成本,還包括政務與公共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