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知識之——絞纈工藝的前世今生
絞纈,又稱“撮纈”、“撮暈纈”,民間通常稱“撮花”。是我國古代紡織品的一種“防染法”染花工藝,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一切經音義》“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捆扎,然后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東晉時,此種工藝已在民間流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纈”和“魚子纈”圖案。隋唐時期,絞纈更是風靡一時,史料記載的絞纈名稱就有“大撮暈纈、瑪瑙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絞纈織物上的針眼和折皺至今仍依稀可見,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絞纈技術。北宋初,絞纈工藝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間,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纈類服裝,民間禁止使用纈類布料制品,這項規定直到南宋時期才被廢除。宋人筆記所謂“撮暈花樣”、“瑪瑙纈”,碎金中提起的“鹿胎纈”,大都和這種染纈分不開。一般說來,絞纈作法比較簡便,并且能隨心所欲作成個人愛好的花樣,不受纈板限制,因此在當時人應用上也就相當普遍。不過既然非商品生產,容許個人匠心獨運,出奇制勝,又必然有人會逐漸把它作得極及精美。絞纈和其他染纈一樣,也可使用套色加工。“撮暈”和“鹿胎”在北宋都特別提出加以法律禁止,反映出這類高級染纈,加工技術必相當煩瑣,不下于套色蠟染。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了布料染色工藝的物理、化學作用,使織物上呈現出特殊的﹑無級層次的色暈效果,它是我國古代面料印染技術的一個巨大成就。現今,這種傳統工藝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印染工作者以其服裝設計師、生產廠家的重視。他們在舊有的絞纈工藝基礎上,結合新材料、新工藝,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藝重新煥發青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