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價創出新高 蠶農收入增長
2013年,各地繭價創出歷史新高。上半年廣西蠶繭收購均價約為40元/公斤,浙江省春繭平均收購價格為43元/公斤,這樣的價格讓蠶農喜上眉梢。
然而對整個繭絲綢產業鏈來說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按這樣的價格水平,加工成的生絲價格將達到40萬元/噸,與目前38萬元/噸的生絲現價相比,已經出現“面粉比面包貴”的態勢。這讓下游的繅絲企業、蠶絲被生產企業都“壓力山大”。
收購行情
繭價創出新高 蠶農收入增長
廣西壯族自治區抓住東桑西移的機遇,大力發展種桑養蠶,上半年全區蠶繭產量14.5萬噸,同比增長約6%。蠶繭收購均價約為40元/公斤,同比增長26.1%,為歷年最高。蠶農收入58億元,同比增加14.76億元,增長34.14%。
據農業部門統計,今年浙江省蠶種飼養量55萬張,飼養總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0%,但優質蠶品種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雄蠶等新品種達到了5萬張以上。收購中方格簇繭比例高,基本無毛腳繭、過潮繭,繭質好,上繭率高。今年的春繭飼養期間,氣候適宜,桑葉長勢較好,有利于春蠶飼養,使得今年蠶繭質量較好,張產量高,平均張產達到了50公斤,但總產量仍可能低于去年。
受蠶繭品質差異和市場需求影響,今年浙江省春繭收購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提高。2012年浙江省春繭平均收購價格為33元/公斤,2013年平均收購價格為43元/公斤,漲幅達到30%。
今年江蘇省鹽城市春蠶發種27.7萬張,數量列全省第一。 據了解,鹽城蠶桑主產區東臺、射陽、大豐等地春繭收購價最高的為每公斤54元左右,最低收購價格每公斤46元左右,全市春繭收購均價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6%,創歷史新高。春季蠶繭產值6.3億元,為農民增收1億元。
繭絲走勢
生絲價格上漲 面粉還是貴過面包
1月4日是2013年首個交易日,盤面繭絲合約全收紅,主力合約增倉,可以說為2013年繭絲行情定下了一個基調。1月、2月,繭絲行情保持高位振蕩。
3月上旬,繭絲價格出現小幅下調。春節后,繭絲市場活躍度較低,絲綢企業生產中規中矩,對原料的采購比較謹慎,大多即買即用,給繅絲企業生絲庫存造成壓力。同時春節過后,各蠶區氣候溫暖雨水充足,桑樹生長較前兩年明顯要快要好,蠶農積極性高漲,2013年蠶繭有望增產。而印度關于上調生絲進口關稅的提案,成為繭絲行情走低的導火線。
4月中旬繭絲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從38萬元/噸跌至低位36.5萬元/噸左右。從周期上看,這段時期正處于新舊繭子交替時期,因此造成一個空窗期,加上前期繭絲市場一直持續上漲,其他紡織原料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現回調,因此市場出現疲軟走向。繭絲市場的大幅漲價之旅為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但從4月后期開始,隨著新繭逐步上市,行情開始有所好轉。4月底,廣西春繭陸續開始上市,收購價格延續去年秋繭時的高價位,桂北宜州收購價格維持在40~42元/公斤左右,象州、忻城及桂南橫縣、賓陽等地春繭價格維持在38~40元/公斤左右,新繭收購價格為4月份一直低迷的行情提供新的支撐。
5月上旬,蠶繭價格小幅上漲,前期窄幅振蕩行情逐漸企穩并保持上漲勢頭。今年3~4月份出口訂單有所恢復是本輪價格反轉的基本原因,直接導致今年春繭收購價格走高。隨著消費旺季的到來,干繭價格重心逐步上移,整體延續上漲格局。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生絲延續去年的行情一路高升,生絲價格從年初價格366000元/噸上漲到6月底的386500元/噸,漲幅5.60%。在3、4月下游需求弱勢難改,新繭全面上市繭本確定之前,繭絲出現小幅的下挫后,行情又繼續上揚。4月底開始,春繭陸續上市,蠶繭價格基本維持在40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漲10%左右。春繭收購價格堅挺,全國春繭平均價格幾乎到了歷史最高位。春繭成本高已經成為定局,全年蠶繭原料高成本的趨勢很難改變。生絲行情仍維持偏強態勢,繭本的支撐成為生絲行情維持高位的堅實的理由。
企業現狀
虧損經營 蠶絲被企業吃力
7月12日早上,浙江德清縣禹越鎮舒欣被服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其明將1噸蠶絲入庫。“不敢多進,現在蠶絲價格太高了,每噸33萬元,而去年同期每噸才23萬元。”陳其明說道,自己企業每年蠶絲的需求約70噸,如今他只能慢慢補庫存。
從去年6月起,蠶絲的價格就不停地上漲。說起蠶絲的瘋狂漲價,陳其明直呼吃不消,他算了筆賬,2012年上半年,企業生產0.9公斤的蠶絲被,出口53美金,利潤為5%。今年同規格的被子賣57美金,每條被子要虧2.5美金。
“沒辦法,價格是3月談好的,這一年就要按這樣的價格硬著頭皮做,不然就是違約。”陳其明說道,自己做的是出口,每年3月談一次價格。今年,他估計蠶絲價格將持續上漲,在與客戶談價格時,將價格上調8%。“這個價格談了整整3天才談成,卻還是虧了。”陳其明表示,現在只能從別的產品上貼補點。
按往年蠶絲價格來看,6、7、8三個月為蠶絲銷售的淡季,蠶絲會降價。但從去年開始,這種規律被打破了。陳其明說道,今年市民買質量較好的蠶絲被,預計每斤價格180元,去年每斤價格為140元。
銀夢來被服的負責人之一王雪榮也與陳其明有相同的煩惱。“今年就算不是淡季生意也少。”王雪榮說道,與去年相比,今年企業的產量下降了將近一半。蠶絲價格淡季不跌反漲,且漲幅也不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陳其明認為,人工成本的增長和蠶農的減少,是關鍵所在。
德清縣禹越鎮夏東村今年春蠶養殖戶只有三戶,共養頭蠶兩張。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里家家戶戶都養蠶。1997年時,該村有頭蠶2000張。60歲的村民沈炳和今年養了半張種,她告訴記者,自己要帶孩子做飯,沒辦法到廠里上班,才會選擇繼續養蠶的。“去廠里上班,一個月能賺2000塊錢,比養蠶賺得多多了。”沈炳和說道,上個月,她以2100元/擔(每擔50公斤)的價格賣出了20多公斤蠶繭,賺了不到900元。“一年要養四季的蠶,頭蠶是質量最好、價格最高的,之后的賺不了這么多。”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養蠶太辛苦,賺得也不多,都不愿意干這行了。養蠶的人少了,蠶繭產量少了,價格自然上漲了。
點評
如何走出行業怪圈?
一邊是蠶農收入增長,喜上眉梢,一邊是絲綢企業愁眉苦臉,艱難維生,作為同一條利益鏈的兩端本應同甘共苦,互利共贏,如今卻陷入“繭賤傷農”、“繭貴傷工”的怪圈。
對蠶農來說,種桑養蠶不僅辛苦,收益還要受天氣、價格波動等不可控因素影響。在生產資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繭價只有上升,蠶農才會有養蠶的積極性。
對絲綢企業來說,傳統出口市場經濟不景氣,出口越來越困難,終端市場價格承受力有限,蠶繭價格的上漲難以傳導到下游。繭價貴過絲價,繅絲環節只要生產就會虧損。
如何才能走出怪圈,讓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只有深入挖掘消費需求,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才能保證絲綢企業的贏利空間,也才能保障蠶農的利益。
絲綢素有纖維“皇后”之稱,象征擁有者獨特地位,體現穿著者典雅品位。近日,手繪真絲品牌蘭絲繪在武漢新世界國貿店新裝開業。該品牌以100%桑蠶絲為原料,人工手繪圖案、純手工縫制,在一線城市擁有一批忠實的客戶。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不僅蘭絲繪這樣的高端服裝品牌擁有固定的市場群,許多以真絲面料為主打的品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
近年來,以蠶絲被、絲綢內衣、絲綢時裝、絲綢裝飾品等為代表的更多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功能性新產品得到不斷開發,絲綢纖維內在優勢逐步得到現代人的重新認可,完全符合當今“綠色消費”潮流。
對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絲綢業來說,擁有13億人口的絲綢內銷市場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結合古老的中國絲綢文化,了解當今消費的流行趨勢,激發出內銷市場的動力,絲綢業就能走出怪圈,迎來新的春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