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成效初顯:低增速下企業效益保持穩定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看來,想要完成這個目標有一定的挑戰性。他表示,最近三四年經濟開始回落,但中國除了經濟增長率,更值得關注的是數字背后出現的一些新特點。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在經濟增速降低的過程中,企業的盈利水平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新常態下幾個新特點
“第一點就是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相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一些具有長期意義的轉折性變化。”劉世錦在年初的中國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了注意數據后面的新變化。
2012年,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開始超過投資。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中國外貿出口在金融危機前增速保持在20%以上,目前已經回落到5%到10%的增長區間。從供給角度來講,2012年,中國勞動力總量開始下降。
盛來運也說,今年以來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出口增速換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48.5%,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7個百分點左右,整個經濟再平衡的態勢比較明顯。
劉世錦認為,這些數據表明中國以投資和依靠外需為主、依靠要素提升增長的經濟結構,正在進行著實質性變化。增速率先回落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實現了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改善,“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道線。”
他說,上海、北京等幾個大城市,增長率已經下了一個臺階。“這幾個在較低增長水平上的大城市,現在基本趨于穩定。因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先從東部地區開始的,現在經濟回落,東部地區能否穩住比較重要”。根據各省公布的GDP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今年第一季度,東部沿海省市GDP占全國總量的近50%。
在調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企業盈利水平對增長放緩的適應性增強。“過去在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0%或者低于10%的時候,企業虧損比較嚴重。”劉世錦說,從2012年5月份以后,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在10%以下,但是企業的虧損狀況總體上好于歷史水平。“當然,行業盈利水平也出現分化。”
第一類如煤炭、鐵礦石、化工、鋼鐵、有色等在內的重化工行業,銷售利潤率大幅下滑。紡織、服裝、皮革制品、家具、制品、家電等在內的傳統優勢產業,銷售利潤基本穩定。
“這顯示了一個狀況,特別2013年以后,整個工業還是一個回升的態勢,速度下來了,但是效益基本上穩住了,這對于轉型期的經濟增長是相當重要的。”劉世錦說。
2013年,有幾個省的GDP增速出現了低于預期的現象,這在以前是不會出現的。今年第一季度,有22個省調低了2014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轉而強調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此外,在經濟增速回落中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失業。
傳統企業還在痛
傳統重工業在新常態下繼續尋求轉變方式,熬過痛楚期,是其生存和發展之路。
以鋼鐵行業為例,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鋼鐵主業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10月17日表示,盡管今年三季度有所好轉,但是仍不能改變鋼鐵行業處于低速增長的根本狀態。
10月17日,河北鋼鐵集團石家莊鋼鐵退城搬遷項目簽約。此外,邯鄲、武安鋼鐵整合搬遷、唐山渤海鋼鐵沿海搬遷,承德釩鈦產業基地、首鋼二期項目等結構調整項目都在進行之中。李新創說,鋼鐵的新常態首先是消費處于低增長態勢,其次是生產水平與過去幾年的高增長相比也明顯下降。
在中國各行業都飛速發展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高速的工業化引爆了井噴式需求。“當時過猛的需求,使較多的產品供不應求。大家都大干快上興建產能。當然有的產能也不是供不應求,是市場導向性的原因。”彼時任國資委副主任、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近些年來需求減緩,使得產能過剩的問題愈加凸顯,“從傳統的鋼鐵、電解鋁到光伏等等,從沿海到內陸,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行業不過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
李偉說,全國普遍的產能過剩凸顯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這個階段恐怕不短。在買方市場的現實下,市場要求企業必須加快轉型,以實現差異化競爭。中國企業轉型實際上有一二十年了,但對于什么叫企業轉型,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經濟界都無法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
李偉比較認可的企業轉型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運行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轉變,是企業重塑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形成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企業轉型大致分為外升級性轉型和內升級性轉型。
首鋼就是外升級性轉型的例子。過去,首鋼是北京環境污染的重要源頭,同時鋼鐵行業飽受產能過剩之苦。在這種情況下,首鋼選擇了發展非鋼產業來分散風險。2013年,首鋼集團非鋼產業盈利達60億元,比2012年增加近16億元,非鋼產業已經成為首鋼發展的一個新支柱。
而企業的內升級性轉型包括較多方面,如產品與市場轉型、管理轉型、品牌轉型、商業模式轉型等等。“比如在品牌轉型方面,我國沿海地區有著大量以加工貿易起家的出口型企業,主要從事代工生產。”李偉說,受國際市場以及匯率波動、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巨大,這些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
但目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通過調研發現,加工貿易企業正從無品牌代工生產向有品牌生產自主品牌發展。“從無品牌邁向自主品牌的過程,肯定是艱辛甚至是痛苦的,尤其在初期,但這一步必須要邁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