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大遷徒 服裝產業將去哪里及發展前景
淺析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路徑和發展前景
隨著國內勞動力紅利等各項優勢的消失,紡織服裝產業將工廠轉向國外漸成一種趨勢.總之,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通過在海外的投資,可以合理利用自身規模及產業鏈優勢,并規避我國在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貿易技術壁壘等方面的劣勢,做到取長補短。目前,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由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逐步演變成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
轉移不會在三五年內完成,需要繼續發揮產業優勢,發展更多高附加值的領域
國際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
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一是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開始,進而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二是從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轉向次發達國家和地區,再由次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三是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完成一半從加工裝配開始,經過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的積累,最終過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產,實現產業轉移;四是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技術水平,通常都是進入標準化產業階段的技術。此時,技術相對趨于穩定,技術投入少,成本優勢成為競爭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產業轉移的新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的投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中的新熱點。投資方式中,研究開發和第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比例也同時增加;二是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出現跳躍性。國際化發展順序可以從跨國公司體系內的任何部位開始,價值增值鏈的任何部分均可安排在能為提高公司整體業績作出最大貢獻的地方進行;三是生產外包成為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新興主流方式。其中,OEM生產,也稱為定點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外包形式;四是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出現產業供給鏈整體搬遷趨勢;五是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由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逐步演變成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其中,全球價值鏈分為三個環節:技術環節、生產環節、營銷環節。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的最佳配置,根據各國的特點,分別把各個環節轉移到最能增強其競爭優勢的國家去。
國際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路線
紡織服裝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兼有一定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因素,主要體現在機械設備、工藝水平和管理經驗上。紡織服裝產業產能轉移的大方向是在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在產能轉移后,留在原生產基地的企業更多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環節——設計生產高端面料、研發生產新型纖維、紡織機械、提供供給鏈管理服務等。
圖為國際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路線
圖為當前全球紡織產業價值鏈分布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現狀
首先,國內區域之間的轉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普遍存在。把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到不發達地區去,不僅可以明顯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還可以推動省內地區的經濟合作。
圖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現狀
沿海發達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符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可以獲得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還可以享受到許多當地的優惠政策。同時,中西部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優惠的政策也吸引著海外產業進入。
比如,新疆棉紡織行業。新疆是全國最大的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其棉花種植面積占全國四成,棉花總產量占全國六成,棉花生產占全球棉花總產量的15%。2014年,國家在新疆試點棉花直補,目標價格直補政策將繼續穩定新疆棉花生產,并繼續增強新疆棉花產業在全國的地位。
根據新疆《關于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的意見》,新疆設立200億元左右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紡織服裝園區基礎設施和服裝標準廠房、企業技術改造、高標準印染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以及運營費用補貼、點價和運費補貼、信貸風險補償等,扶持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同時,新疆發布紡織服裝產業十大優惠政策,規劃到2023年帶動100萬人就業。
其次,國內企業向海外轉移。國內紡織服裝產業轉移不僅是內部的區域轉移,必須要和國際的紡織服裝產業接軌。從國際轉移出現以來,我國有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地區。據了解,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國投資的也有百余家。
總之,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通過在海外的投資,可以合理利用自身規模及產業鏈優勢,并規避我國在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貿易技術壁壘等方面的劣勢,做到取長補短。
最后,“反方向”轉移。所謂“反方向”轉移,主要指一些紡織服裝企業將自己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公司總部,從不發達地區向相對發達地區甚至是向發達國家轉移。這種轉移能夠迅速為企業打出知名度,提升企業競爭力。
國內承接這種“反方向”轉移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型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因為這些大型城市擁有暢通的物流、及時的資訊、發達的科研力量、完備的現代服務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條,這些都為“反方向”轉移的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和機遇。目前全球眾多知名企業紛紛在中國發達的大型城市設立區域總部,體現了這些城市在配置全球資源方面的優越性。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前景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興起靠的也是成本優勢,但目前在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紡織服裝產業的變革勢必要發生。關鍵在于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找到能夠有效提升附加值的突破口,而不能僅僅依賴壓縮成本來延緩行業變革。
目前,國際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由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逐步演變成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雖然與后發國家相比成本優勢不再,但是憑借規模、產業集群、基礎設施、資本和技術優勢,結合品牌商對供給鏈要求的轉變,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仍有發展空間。
第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棉花產量在680萬噸左右,國內產棉可基本滿足內銷市場的用棉需求,而日本、印尼、越南、孟加拉等國家紡織服裝產業,需要大量地依賴進口棉花、紗線和面料。另外,我國的化纖產量占全球八成,具有全球最大的化纖生產能力,而且中國的紗線、面料、服裝以及鞋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三成以上。
第二,產業集群。我國在紡織服裝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排名第一,產業鏈完整,有涉及棉紡、化纖、針織、輔料、附件等各環節的產業集群,這能夠幫助我國的品牌商簡化供給鏈管理難度,縮短反應周期,強化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第三,基礎設施。我國的水電動力、運輸物流等基礎設施完善。
第四,產品交期和質量穩定。受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在產品交貨期和質量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中國制造本身已經逐漸擺脫了廉價低端商品的形象,與發展中國家競爭對手相比,反而形成了一種地區品牌優勢。
第五,內銷市場大。我國本土服裝市場年均復合增速在10%左右,遠超歐美日0%—3%左右的增速。在內需市場中,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不需要繳納進口關稅,成本劣勢更小,訂單反應速度更快。
整體來看,全球紡織服裝產業正進行第五次國際轉移,我國在勞動力成本、投資政策、匯率環境、貿易壁壘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下降,部分紡織服裝產業向東南亞國家以及加勒比海區域轉移。但因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整體規模較大、配套設施完整、內銷市場前景廣闊、產業發展區域性不平衡等特點,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不會在三五年內完成,需要繼續注意發揮產業優勢,發展更多高附加值的領域。
與此同時,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方向決定了未來,紡織相關原料豐富的地區將獲得市場更多關注,并吸引相關政策力度的傾斜,新疆作為重要的紡織原料供給地,應給于足夠的關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