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兵:將著手打造零售IT信息平臺
曾在戴爾任職14年的鄧紅兵加入李寧,作為副總裁兼首席供應鏈官,他開始了對李寧公司供應鏈的進一步優化。鄧紅兵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如果是批發,李寧公司過去的供應鏈模式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當前體育用品同質化競爭嚴重,供應鏈必須向零售轉型,“拼效益”。
鄧紅兵很清楚,大批量生產、低成本涌向市場的大批發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供過于求的時代,產品的銷售更取決于能否及時迎合消費者。“我們必須了解市場,以市場的需求情況讓供應鏈作出反映。”
2012年10月,鄧紅兵開始嘗試建立李寧公司的業務數據分析部。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通過門店pos機實時傳回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包括產品銷售品類、顏色、款式等等。“庫存積壓的源頭就是盲目生產,通過數據分析,我們能及時對產品進行生產調整,再加上少量鋪貨,就可以達到經銷商降低庫存的目的。”
按照鄧紅兵的設想,未來每家李寧專賣店都將通過pos機與數據分析部門直接相連。而對于沒有條件安裝pos機的門店,則將通過一系列獎懲措施要求店主提供相關數據。
有了敏銳的市場觸覺再加上與供應商進行戰略合作伙伴的聯盟,李寧不僅對產品推出有了“快速反應”,供貨周期也大幅縮短。而與此同時,物流體系的建設對于李寧公司零售模式的推動同樣功不可沒。
鄧紅兵將李寧的供應鏈基礎稱為“3+1模式”——福建、廣東、江浙加上湖北荊門。其中,福建、廣東、江浙都主要負責生產產品,而荊門則兼具生產和物流集散的功能。
據悉,李寧荊門產業園于2008年正式開建,總規劃面積超過240萬平方米,目前,園區已建成面積48萬平方米,年產值24億元,在李寧全國總銷量中占比達到50%,已經成為華中最大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鄧紅兵說,從2008年到現在5年的時間,李寧的產業布局已經基本成型,在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對李寧在短時間內重回行業銷售第一的位置很有信心。”
空降李寧公司后首次接受媒體采訪的鄧紅兵毫不諱言自己此前“對鞋服行業一無所知”。但是作為一個曾浸淫IT行業十余年的高管人員,通過需求管理供應鏈的模式對他而言卻早已是駕輕就熟。在他看來,供應鏈的核心就是數據分析。
鄧紅兵還透露,自己接下來還要打造李寧公司包括需求預測、產品組合系統、供應商協同系統、門店運營在內的“零售IT信息平臺”,以保證供應鏈上的每一環始終“步調一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