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神話是如何創造的?
近年來蠶繭價格一路走高,去年,廣西來賓象州縣全縣有桑園面積22.7萬畝,養蠶75.1萬張,產鮮繭2.76萬噸,總產值8.9億元。該縣目前約有15萬蠶農,去年僅養蠶一項,蠶農的人均年收入為5933元。這是該縣近十年種桑養蠶史上蠶農收入的最高值。
究其原因,其中不僅有國際絲價的“遠程”推動,還有象州先天優勢的發揮,更有當地蠶農執著的堅守。
象州養蠶地理優勢明顯
象州縣農業局蠶業服務站站長潘家寬告訴記者,蠶的最佳生長溫度為27-28℃。地處大瑤山西麓的象州縣,種桑養蠶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該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縣年平均氣溫20.8℃,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顯著的濕潤農業氣候帶,全年有7個月的養蠶期。另外,象州北邊緊靠金秀,得到大瑤山泉水的間接“滋潤”,且該縣年平均降雨量為1314.3毫米,雨水充足,這是桑樹生長不可缺少的條件。
象州縣發展桑蠶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近20年的緩慢前行,直至2000年以后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了解,2000年該縣全縣桑園面積只有0.5萬畝,僅一年后,桑園面積就擴展到了3.7萬畝。此后,象州縣的桑蠶業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去年該縣種桑面積已增至22.7萬畝,今年又增加了1.3萬畝。自2008年以來,該縣人均有桑面積達全區第一位,桑園總面積和產繭量均居全區第二位,成為廣西重要的蠶繭生產基地和“東桑西移”的首接區域,桑蠶產業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之一。
小蠶共育顯現“軟”威力
據該縣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種桑養蠶收益在所有經濟作物中算是比較高的,但卻是“耗人”的體力活,這也成為擴種增收的“短板”之一。而且,只靠擴種來提高產量的效果十分有限,桑蠶業的大發展不能靠“硬”辦法,就只能進行“軟”升級了。
據了解,除了加強培訓、提高種養技術水平、大力推廣蠶桑新品種等保障措施外,自2006年起,該縣大力推廣小蠶共育技術(此技術具有省力、防病、高產、增效的好處),加強小蠶共育管理成為該縣桑蠶業大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近日,記者來到該縣羅秀鎮良種示范場。在這個示范場小蠶共育室里,軟硬件都比較規范,全場約25名工作人員,每個月育出兩批共600張蠶,出生率也能保證在95%以上,生產效率明顯高于家庭式育養。按蠶農普遍從四齡養起算,加上前后消毒時間,養殖周期為20天左右一批。這樣,家庭式育養所需的40天一個周期就可以養兩批。而且,四齡后的蠶好管理,農民省力,可以多養一些,這些都推動了繭蠶產量的提高。
此外,推廣小蠶共育技術以后,蠶農以一張蠶的價格拿到的蠶數是原來的1.5倍,在增產的同時也使得蠶農收入得到保障。據了解,該縣目前共有小蠶共育室298個,全年可共育小蠶約65萬張,占全縣養蠶量的90%以上。
桑蠶加工企業的“推手”作用{page_break}
眾所周知,產銷通暢是推動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蠶繭作為初級農產品,同樣需要順應市場的調節,只有保證生產出來的蠶繭銷售通暢,才能助推養殖發展。于是,象州縣積極引入蠶繭加工企業就顯得尤其為重要了。
廣西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林告訴記者,該廠屬浙江絲綢之路集團,2007年響應國家“東絲西移”的政策號召,來象州建廠。他說,吸引他來此投資金的原因有三:一是象州蠶繭業的發展勢頭很足,后勁很強,利于長期投資;二是在原產地建廠可以減少蠶繭運輸費用;三是當地勞動力充足且成本低。
“蠶繭從養殖到加工生產,這條線上的所有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張樹林說,這其實是一種雙贏的模式。繭價上漲,蠶農急于將繭出手,市場供應充足。今年以來,他們已經收了300多噸干繭,按一噸鮮繭經過烘烤可得0.38噸干繭算,截至目前,僅一家公司就消耗鮮繭近1000噸。
收購后庫存是另一方面。象州縣6家蠶絲加工企業目前共有45組生產線,按每組每天可產90公斤白絲、3.05噸干繭可以抽出一噸絲算,每天全縣生產白絲所耗鮮繭量約為34.3噸,這樣邊存邊耗“雙管齊下”,使得收購更加順暢,在加工廠與蠶農之間也形成了互動的“良性循環”。
據了解,象州縣生產的生絲級別已由原來的2A級以下普遍提高到4A、5A級,部分達到6A級。然而,目前的蠶繭加工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白絲的附加值較低,所以,積極推進桑蠶產業化經營——拉長桑蠶產業鏈、做強做大桑蠶生產基地和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帶動能力,一直是該縣蠶繭業發展的重點。張樹林最后表示,今年下半年,他計劃借著今年蠶繭高價的東風,將生產線增至20組。而該縣也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全縣蠶繭加工的生產線擴至60組。
蠶農“守得云開見月明”
象州縣蠶業的崛起,對鞏固我國繭絲綢業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對促進我區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去年一年,我們鎮僅桑蠶養殖一項,產值就達到一億元。這在幾年前是很難想象的。”該縣中平鎮農技推廣站站長覃慶福告訴記者。
而種桑養蠶的起起落落,寺村鎮巖口村委三界村村民吳永茂深有體會。吳永茂有著20多年養蠶經驗,現在與妻子一起種著近八畝的桑樹地。他說,這么多年來,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堅持,所以才“守得云開見月明”。
吳永茂告訴記者,其實,2008年他的種桑面積就已經達到6畝的規模。當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繭價大幅度下跌,最低價僅7元/公斤,連本都收不回來,蠶農積極性嚴重受挫,有些用水田種桑的蠶農開始挖桑改種。但他堅持下來了,因為,十幾年里他經歷過幾次蠶價大起大落,經驗告訴他,價格的低谷不會持續太久,一旦改種了別的,要想再種桑樹,還得經歷一年才能“恢復元氣”。權衡利弊后,他采用了保守做法應對——原有桑樹種植面積不變,減少投入,同時減少養蠶量。
該縣農業局數據顯示,從2008年低谷至2009年的反彈,近一年時間里,該縣大多數蠶農和吳永茂一樣選擇了堅守。
據了解,2009年該縣采取措施開展大量的宣傳發動工作,同時,農業局、扶貧辦、科技局等部門及時調回桑苗免費發放給蠶農種植,使全縣的桑園面積仍保持在21.7萬畝,比2008年增加0.1萬畝。
據介紹,吳永茂去年養蠶12張,由于他家的桑葉多,所以每張蠶有50公斤的產繭量,按去年平均32元/公斤繭價來算,僅養蠶一項年收入就有近兩萬元。吳永茂說,不算人工,其中70%為純收入。和吳一樣有好收成的蠶農不在少數。
獲得了好收成,今年,吳永茂又擴種兩畝桑樹地。目前蠶繭收購價平均為44-45元/公斤,比去年最高價還要高出8元/公斤。他說,今年形勢好,養蠶量應該能達到15張以上,爭取年收入達到3萬元應該不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