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繡花之抽紗花邊
緯紗,因而得名。
抽紗花邊歷史:在4~5世紀的古埃及墓葬中便有運用抽紗工藝技法的繡品。抽紗花邊作為一個花邊品種,約始于15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后流傳歐洲各國。當時大多以白色亞麻布為面料,品種多為狹長的裝飾臺布、毛巾、手帕、餐巾、床罩、簾帷、枕袋等。中國抽紗花邊約始于20世紀初。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山東煙臺的歐洲商行將抽紗花邊傳入當地。中國繡花婦女逐漸將外來技法與本地民間刺繡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所繡臺布當時稱為抽線繡花臺布。因在技法上以扣眼為主,故又稱扣眼花邊。1970年以來,煙臺地區生產的扣眼花邊在國際市場上流行,行銷意大利、法國、巴西等40多個國家。
抽紗花邊工藝:抽紗花邊的制作工序是:①準備,將印好圖案的亞麻布花邊面料繃于用兩根平行木棍撐起的木繃上。②抽絲,將圖案中需要鏤空部分的經緯線抽去,一般每隔3支線抽去3支線。③扣眼,又稱勒目、扎目,即用針線在抽絲部分進行穿勒、編結,扣成方眼,形成鏤空的網目組織,然后施以其他針法繡制成圖案。抽紗花邊是花邊中最典型的代表品種,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花邊的靈魂”。它既能以抽絲后的網目襯托亞麻布上刺繡的圖案,又能以不同網目的排列,構成不同的圖案。二者和諧統一,素雅端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