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錦欲申報吉尼斯(二)
“織女”日夜趕織世界最大的壯錦
如果你認為全靠機器就能把這幅壯錦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譚湘光告訴記者,壯錦是用棉或麻的股紗作經線,以彩色的絲光線作為緯線織入起花,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用機器織只能是一根線到底,要想變幻出各式圖案,就得在緯線上做文章。要織就這幅色彩艷麗、圖案繁雜的壯錦,除了一針一線的手工提花,別無他法。而且同機織錦的“織女”必須以相同的速度進行,如有一人出錯,其他人都得和她一起返工。無法用機器完全取代人工是壯族織錦技藝的一大特點。
開機后“織女”們幾乎是日夜兼程地飛針走線。為趕進度,進入炎熱的6月后,又增加了三名“織女”織錦,成兩班倒,保證每天16個小時的工作量。由于長時間站立,腳腫是“織女”們家常便飯的事,但想著能織一幅“最大的壯錦獻世博”,想到完工后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再苦再累她們都咬牙堅持著。
織錦96天,下手10萬多針,一幅長6.6米、寬3.68米的世界最大壯錦在南寧誕生了,它斑斕的色彩,生動的圖案,張揚開朗、熱烈的民族格調,都彰顯著廣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世博會的慶賀與祝福。
精心傳技藝,繡錦前程很錦繡
中國有四大名錦,壯錦位列其中,已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志》記載:當時壯族人民所織出的多種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為貢品。但真正能夠稱為“錦”的紡織品則出現于宋代。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壯錦。到了明代萬歷年間,織有龍、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成為皇帝的貢品。清初,織錦成為壯族婦女必學的一種手藝,壯錦也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
隨著自然經濟結構的解體,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到了今天,壯錦不再是壯族婦女賴以為生的基本技能,只是作為一種民族工藝美術品為人們接受。而織錦技藝的傳承延續大都靠口傳身授,艱難的生存困境讓年青一代望而卻步,這門傳統工藝的傳承也陷入了后繼乏人的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