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減產,現貨帶動期貨上漲
8月底,鄭棉在突破年內高點后發起一波凌厲的棉價上漲不僅吸引了投機資金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乃至政府層面的關注。推動棉價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4000之后棉價將走向何處?
新棉減產,現貨帶動期貨上漲
今年棉花自播種以來天氣就一直不利,低溫多雨的天氣使棉花生長期推遲。但是由于影響棉花單產的主要時段是棉花吐絮期,所以在8月底之前的產量預測中,農業部及其他機構發布的報告都稱如果后期天氣良好,全國棉花產量仍有望達到700萬噸,與去年持平或略增。這是基于天氣良好的一個相當樂觀的預期,但是自8月下旬以來國內棉花主產區陰雨不斷,原有的樂觀預期被逐漸擊破。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今年新棉產量可能不足600萬噸,而且由于近期出現陰雨天氣,棉花質量明顯下降,能達到三級及以上的高等級棉的產量減幅更大。在這種預期下,今年新棉收購開秤價就達到了4元/斤,但是收購進度緩慢,隨后收購價一路走高,到目前為止三級籽棉收購價已達到5.5元/斤,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6元/斤。按此價格換算皮棉加工成本在24000元/噸以上。
同時為了緩解國內棉花供應緊張的狀況,國家自8月10日起開始拋儲60萬噸,并且在9月26日追加拋儲40萬噸。儲備棉成交價的節節攀升也成了推動鄭棉走高的一個因素。截至10月12日,儲備棉已累計投放79萬噸,剩余的21萬噸大約7個工作日就將售罄。
現貨帶動期貨上漲,而且現貨價格始終高于期貨價格是目前棉花市場的一大特征。
國內棉花供需缺口擴大
國內棉花減產的形勢已經明晰,只是實際產量仍然未知。雖然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使出口導向型的紡織業感到壓力重重,但棉花消費需求還沒有出現明顯減少的跡象。美國農業部在10月的供需報告中維持中國棉花消費量1088.6萬噸的預測,并將全球棉花消費量調增5.2萬噸至2629.4萬噸。在預期產量減少、消費量不變的情況下,國內棉花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可能達到400萬噸。而國儲提前釋放調控能力,在完成近期的100萬噸拋儲后,預計剩余的儲備棉不足50萬噸,僅夠戰略儲備之用,不再具備增加市場供應的能力。
進口方面,今年雖然全球棉花增產,主要的棉花出口國美國和印度的產量均大幅增加,但是各進口國在國際市場上均積極采購,可供中國進口的量并不多。美國截至9月30日已簽約出口本年度陸地棉210.1萬噸,完成了年度出口目標的63%。其中中國簽約進口59.5萬噸,僅占美棉出口量的28%。美棉剩余可供出口量約為120萬噸。印度自10月1日開始棉花出口登記,目前出口登記量已達到其規定的出口限額93.5萬噸,截至12日已有26.9萬噸棉花出口登記獲得批準。中國簽約進口印度棉的數量尚不明確。另外,考慮到進口棉的裝運周期,進口棉大量到港的時間在春節之后。因此通過增發進口配額等手段也難以在短期內對緩解國內供應、抑制棉價產生立竿見影的作用,反倒可能因為“中國需求”再次推高國際棉價。
紡織業瀕臨虧損線
近期棉花上漲帶動棉紗、棉布紛紛走高,但是棉紗、棉布的漲幅不如棉花,紡織廠的利潤被逐漸壓縮。以目前32支紗32000元/噸的價格計算,三級棉價格超過25000元/噸時紡織業將陷入全面虧損的狀態。根據中國棉花信息網9月底對規模紡織企業的調查數據,9月底紡企棉花庫存為91.5萬噸,大約相當于一個月的用棉量。在這部分低價棉消耗完之前,紡織業整體還能承受目前的高棉價。不過近期已經出現部分小紡織廠限產停產的現象。后期如果棉紗價格不能充分跟漲,價格成本無法順利向下游傳導,則紡企停產的范圍將擴大,屆時會對棉花需求產生較大影響。
綜合以上關于基本面供需情況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鄭棉尚未見頂。鄭棉一直處于相對現貨貼水的狀態,如果鄭棉不能相對現貨升水,則沒有賣方愿意注冊倉單。因此,只要新棉收購價不出現顯著下跌,鄭棉將維持強勢。不過鄭棉連續大幅上漲已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盤,技術上有調整需求。另外近期市場傳言國家將出臺調控政策,新疆地區對棉花中間商的貸款采取了限制措施,也使棉花多頭隊伍軍心有所動搖。鄭棉短期調整不可避免,調整結束后則有望再上一層樓。對于鄭棉后期的運行方式,筆者做兩點假設:第一,如果棉花價格成本傳導不暢,紡織企業出現大量停產的情況,則棉價拐點將出現在新棉大量上市之后,也就是11月份以后;第二,如果后期棉紗價格充分跟漲甚至領漲,則棉花將一路上漲,直到明年3、4月份新棉播種面積大幅增加時出現拐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