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冷風來襲 面料回暖乏力
自從7月份以來,面料市場持續“轉陰”。國內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原料價格的大幅波動、勞動力成本的持續升高、央行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貸款利率、美國信用度下降……各種利空消息如“冷風”不斷襲來,使得本來火熱的市場正逐漸變得冷清。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原本“熱火朝天”的行情一路“降溫”呢?筆者分析如下:
一、原料價格波動牽動面料降溫
從上圖的盛澤價格指數走勢對比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從3月份開始,原料價格開始大幅下跌,化纖面料價格也隨著步入下滑通道。尤其是棉花,現今棉價已經跌破19800元的大關,與年初相比,跌幅達到30%。部分廠商在漲價期間購進原料,但隨后棉價持續下跌,成本大幅增加,商家報價卻上漲乏力,這對于以棉花作為原材料的廠家帶來巨大的沖擊力。由此可見,原料價格的波動,對面料的產銷影響很大。
從7月份以來的盛澤市場產品訂單量來看,原本需求量最大的常規化纖面料開始表現平平,如滌塔夫、春亞紡、輕盈紡、桃皮絨等,走量不大。從市場商戶了解的情況是,現在很多商家為了消化庫存,回籠資金,不惜低價拋售。若對面料質量要求不高的甚至還可以再低一點。在接此類訂單的生產期間,若原料價格大幅上漲,供應商將有可能出現虧本,從而影響資金周轉,所以通常情況下,商家進入不敢接長單和接大單的尷尬困境。
二、宏觀環境動蕩抑制面料回暖
1.“三高一緊”
在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盛澤市場的紡織業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繁華景象,不論是外貿還是內銷,各類訂單如雨后春筍一般,市場行情一片大好。但是進入今年7月以來,紡織品行業的“三高一緊”的態勢日漸嚴峻,“三高”即原料價格高、勞動力成本高、融資成本高;“一緊”即電力供應緊張。
今年年初以來,盛澤市場普遍出現用工荒的居民,工資上漲推動成本的上揚。此外,央行貨幣政策保持“一月一提準”和“隔月一加息”,許多企業因為借貸難、融資難而資金鏈緊縮,下游交投氛圍冷清。進入夏季以來,對工業用電的限制又成為紡織行業生產面對的問題。以上的“三高一緊”加大了企業生產的壓力,也考驗了終端消費市場的需求量。
2.終端消費者信心不足
從上圖的消費價格指數與信心指數走勢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通脹因素的影響下,物價不斷上漲,雖然居民消費水平并沒有隨著市場的冷清出現回落,保持穩定態勢,但是金融危機的陣痛始終影響著終端消費者的信心,在第一季度小幅因為經濟好轉勢頭的顯露,帶動了消費者信心的增加,但是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美國經濟的不見好轉,再加上國內天災人禍的屢次發生,利空消息一波接一波,刺痛了消費者對整個經濟前景的看好的神經,進一步抑制了他們的購物欲望。從而形成了上游織造企業供應量繼續增加,終端消費者市場無法完全吸收,加速紡織業的“降溫”。
3.外貿市場冷清
按傳統市場而言,現在已進入8月,為紡織業淡季,但是出口形勢應并非淡季,而是一年中的相對旺季。但是今年國際需求市場疲軟,美日歐等消費市場正受“金融危機”影響而走向低迷,我國龐大的外向型經濟正在經受外部需求減弱的嚴峻考驗。
據某一家紡企業的經理反映道,今年由于原料的上漲、出口退稅率調整、工資增加、匯率調整,再加上訂單的縮減,這段時間做外貿的單子的利潤相較往年縮水三成。外貿再也不是“眾心捧月”,而成了“燙手山芋”。
對于下游市場,訂單量縮水;對于商家自身,利潤的減少并伴隨著風險的增大,導致現在的外貿市場分外冷清。據海關公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紡織服裝類單月出口額139.47億美元,同比下滑10.14%,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類出口93.40億美元,同比下滑3.40%,下游紡織服裝類出口形勢不及去年同期。
綜上所述
現在的面料市場正承受著陣陣“冷風”,行情也愈加復雜,市場風險可能繼續加大。筆者認為企業需要正確把握銷售行情,不要盲目追求銷量的最大化,選擇性接單,降低風險,避免一些突發性因素給企業帶來損失,等待面料市場“春暖花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