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如何走轉型之路
提升品質,進軍內銷市場,中小企業竭力于轉型升級
“中小企業嘗試往中西部轉移,但部分企業因人生地不熟,不得不重回廣東,”廣東省銀監局政策法規處王敏調研員說。
他進一步說,中小企業單獨外遷,幾乎跟合作伙伴、客戶斷絕業務往來,原材料和其他服務跟不上。
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當地升級。
其實,很多地方已經開始了升級。
比如,金壇、南通服裝出口加工企業,單類型向高檔次、高價格、高附加值轉變。
而之前,大陸貨比例過大,大批量、低價格、低利潤訂單占總量的80%左右。
在晨風集團的昆山工廠,毛利率小于30%的訂單不接;有些企業甚至放棄了安踏、特步等名牌產品的訂單,將全部加工能力用來滿足利潤較高的日本訂單的生產。
同時,晨風還大力加強設計能力,成立了研發中心,目前有13個設計師、17個版型師,業務模式逐步由OEM向ODM過渡。
南通東帝紡織有限公司也高薪聘請歐洲設計師,加強產品開發,不斷推出新品牌。同時在穩定客戶、優選客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公司戶外產品原創品牌5度空間已經投入市場,在全國18個城市進行直營和加盟銷售,電子商務也已同步開展。
除了提升生產品質外,很多企業轉向內銷。
“這一年,實在太苦了。”浙江蘭航服飾有限公司老總徐東紅說,2011年新創的德麗芙品牌,即是其轉型之作。
然而,加工廠借口說人工成本高了,要提價,徐東紅沒辦法,只能多交了一半的錢,拿到貨還有不少不符合標準的產品。
“我后來告上了法庭,但那家工廠也解散了。”她說,“同時,不少代理商拿貨后直接消失了。”
雖然如此,但是很多企業,加入到內銷中來。
南通先鋒鎮雙盛服飾有限公司經過市場調研,將出口加工模式轉向附加值更高的戶外產品,成立了面向國內市場的五度空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目前,騰旭服飾老總徐云旭不是在建廠房和招收產業工人,而是在為溫州服裝發展大廈平臺的推廣奔走著。
其實,2009年以來,溫州服裝發展大廈投入使用以來,已召開了幾十次大型國內外貿易對接會和幾十次研討會,請各界人士出謀劃策。
“溫州企業普遍缺乏自主品牌,尤其是無法快速連通市場和研發。”徐云旭說,服裝大廈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形成規模效應和產銷優勢,向產業鏈兩端發展。
而騰旭服飾給外商代工這部分,已經基本都外包出去了,自主品牌TRACE(翠絲)也打算找國內工廠代工。
和徐云旭一樣,江蘇南京一家服裝企業也正在砍掉自己的車間,這是一家上世紀90年代初起家的工廠,開始做內銷。
老板王先生說:“我們下一步重點要發展的業務是店面拓展,直營店和加盟店爭取在今年翻番。”
而南海的新怡內衣,則在2005年啟動了內銷計劃。
2005年至2010年,這家公司的內銷比例從最初的5%,逐年調高到10%、15%、20%、40%和55%。
同樣,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的博士蛙也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
原來的博士蛙,也是做加工。但董事局主席鐘政用卻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于1996年開始探索銷售通路。
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
彼時,哈利·波特第四部全球同步上映。博士蛙通過談判,拿到了哈利·波特系列卡通形象品牌授權,自行設計童裝款式并在終端銷售。
緊接著,博士蛙接連拿下了網球王子、NBA、曼聯、尤文圖斯等7個授權品牌。{page_break}
隨后的2008年,鐘政用在日本注冊了品牌“Baby2”,委托日本貼牌加工,自己則專注于建設品牌和打理渠道。
一個優秀的童裝品牌做了起來。
而順美也像其他企業一樣,在擴大內貿中,最先遇到的是產品設計問題。
“原來我們只做西服,不注重研發設計,現在除了西服還做領帶、男裝,盡量把產品豐富起來,讓顧客感覺我們不只是西服,而是做男裝和生活方式。”順美老總薛寶金說。
轉型前,順美只有三五個設計師,加大內貿后,順美從意大利引進設計師,現在已有15個設計師。
目前,設計師還被要求必須參加訂貨會,并經常到門店去了解顧客需求。同時,高級設計師還會被派到意大利培訓。
2011年,順美總經理薛寶金宣布:“順美已經全面完成生產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型,逐步擴大內銷市場。
“我認為把產品開發好,把網絡擴大,就不怕沒有地方加工。”龍達飛董事長陸祥龍說,他現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開發、網絡建設等方面。
于是,他在提高績效的同時,組建了近90多個人的研發團隊,并啟動了“勁馬”品牌,更重要的是,龍達飛建立了企業、加盟商、消費者三位一體的“誠信利益共同體”。
而陳志剛依托“百成匯”,推出了“貝納·川”,試圖打破單品代理模式制,嘗試加盟,并于2009年10月,在連云港、鹽城、無錫開起了終端直營店。
1997年,在亞洲金融海嘯沖擊下,大楊集團也逐步由OEM模式發展到ODM,即變成原始設計商,根據其他廠商的規格和要求設計和生產產品。
然后,在此基礎上,大楊又開始打造自主品牌“創世”。
而此次金融危機到來之際,大楊卻有了更足的底氣。大楊為此設置了生產專線,并開始打造單量單裁公司––空運來,空運去,一周交貨。同時,大楊啟動了網絡直銷品牌YOUSOKU(酷格部落)。
“現在OEM時代已過去,那是紡織服裝‘野草期’,現在國內企業都在發展品牌,是‘灌木期’。”雪蓮老總李東生說。
2004年,抓住國企改制的時機,北京雪蓮毛紡服裝集團公司、北京時尚紡織品有限公司、凱欣(香港)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北京雪蓮時尚紡織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就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一方面與ZARA等國際品牌合作,另一方面追蹤國際流行時尚,潛心研究服裝大師的設計理念。
雙管齊下,雪蓮不僅贏得了客戶信任,更促進了企業自身壯大,現在企業開始從OEM向ODM轉型。
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始積極推進轉型。
東莞市專門制定了“1+26”政策框架––1個總體意見和26項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其中,在平臺建設上,東莞與香港貿發局合作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會;與沃爾瑪合作舉行展銷周的“出口企業內銷輔導計劃”:與阿里巴巴合作在網上交易平臺設立“東莞制造”專區、組織“外博會”……
轉型不是簡單的做內銷,國際市場上的產品運作也需要轉型。
可“做品牌并不容易。”一位仍在代工的服裝老板向記者感嘆。
他曾嘗試自創品牌,但由于缺乏經驗,資金被消耗得一干二凈,品牌卻仍不見起色,最后只好放棄。
其實,中外品牌在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短兵相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